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圖谶的意思、圖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圖谶的解釋

古代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關于帝王受命徵驗一類的書,多為隱語、預言。始于 秦 ,盛于 東漢 。《漢書·王莽傳上》:“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宛 人 李通 等以圖讖説 光武 雲:‘ 劉 氏復起, 李 氏為輔。’” 李賢 注:“圖,河圖也;讖,符命之徵驗也。”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光武苻堅》:“ 苻堅 禁圖讖之學,尚書郎 王佩 讀讖, 堅 殺之,學讖者遂絶。”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古來帝王姓氏上應圖讖,如 漢 號卯金, 晉 稱典午,以及 劉秀 、 李淵 之先兆,大抵皆事後附會之説。”參見“ 讖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圖谶,是中國古代一種将預言與圖像、符號相結合的谶緯學說,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和政治預言色彩。以下從漢語詞典及學術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核心定義 “圖谶”指以圖畫、符號或神秘文字形式呈現的預言,常假托天命或神靈啟示,用以預示國家興衰、朝代更替、人事吉兇等重大事件。其核心在于“圖”與“谶”的結合:

二、曆史淵源與政治功能 圖谶興起于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與谶緯之學緊密結合,成為政權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1. 王莽篡漢:王莽利用“符命圖谶”制造輿論,宣稱獲“金匮圖”“金策書”等神授符命,為其代漢建立新朝提供依據。
  2. 光武中興:東漢光武帝劉秀以《赤伏符》中“劉秀發兵捕不道”等谶語為號召起兵,即位後更“宣布圖谶于天下”,使其成為官方意識形态(參見《後漢書·光武帝紀》)。
  3. 典籍化:東漢時期形成《河圖》《洛書》等緯書體系,将圖谶系統化、理論化,與儒家經學并稱“經緯”。

三、主要特點

四、著名例證

五、衰落與影響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基礎定義。
  2. 《後漢書·王莽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王莽利用圖谶。
  3. 《後漢書·光武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記載光武帝推崇圖谶。
  4. 陳槃《谶緯溯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 學術專著探讨谶緯起源與發展。
  5.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 釋義與曆史背景。
  6. 鐘肇鵬《谶緯論略》(遼甯教育出版社) - 系統研究谶緯學說。

網絡擴展解釋

“圖谶”是中國古代一種結合圖像與谶語的預言形式,主要用于宣揚天命、王朝興替等政治預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特征

圖谶本義為“将來能應驗的預言、預兆”,是巫師、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隱語式預言,常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如符箓、河圖洛書等)。其内容多涉及帝王受命、吉兇符驗等,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

二、起源與演變

  1. 始于秦,盛于東漢:圖谶最早可追溯至秦代,東漢時期因谶緯神學盛行而達到頂峰。統治者如王莽、劉秀均利用圖谶論證政權合法性,例如劉秀借《赤伏符》稱帝。
  2. 官方化過程:漢光武帝于公元56年“宣布圖谶于天下”,将其納入官方意識形态;漢章帝進一步通過白虎觀會議編纂《白虎通義》,确立谶緯的經學地位。

三、内容與形式

四、曆史作用與批判

五、相關概念

與“谶緯”關系密切,後者是圖谶與儒家經典解釋(緯書)的結合體,共同構成漢代神學化經學體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圖谶的文獻案例或思想流變,可參考《後漢書》《白虎通義》等史料及的谶緯神學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拔隊巴俞貝斯開灣笨嘴拙舌镳镳漕貢愁脈脈搭檔當權雕蟲末伎東平之樹蠹耗杜秋娘鵝阙鋒毫賦論攻堅戰工穩管線花門柳戶還需家處煎烹憍逸集聚金蓮華炬絶德客服枯尅蘭桂齊芳裡舊栗喇離鄉背井露腳洛如花落紙木刻逆法巧奪天工喬林慶币逡巡術日以為常冗號若有所失三世一爨賞句聖營四部衆酸式鹽隨照索飯跳在黃河洗不清通恕秃歪剌握椠降人香印崤底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