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出隊伍。指部隊拔離駐地。 郭希仁 《從戎紀略》:“ 井崧生 所統遊擊隊紮 茅津 , 毅 軍恐兩面受敵,乃拔隊遠遁。” 章裕昆 《文學社武昌首義紀實》:“凡馬、步、砲、工、輜等軍,聞 中和門 外砲聲,即由原駐地拔隊,依左列命令進攻。”
“拔隊”是一個軍事術語,其含義及使用場景可歸納如下:
基本釋義
指“拉出隊伍”,即部隊從原駐地撤離或轉移的行動。例如軍隊因戰略調整、躲避敵軍或執行新任務時,會進行拔隊。
出處與例證
該詞多見于近代軍事文獻,如:
字詞拆解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軍事叙述中,現代漢語更常用“撤離”“轉移”等表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使用場景,可參考《從戎紀略》或辛亥革命相關史料。
拔隊是一個成語,意指突然離開或離群單獨行動。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拆分後的部首為手和人,筆畫總計為10畫。
拔隊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隊,拔隊原指分離出一部分士兵單獨執行任務,類似于現代軍事行動中的小分隊。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用來形容個人或團體在集體中脫離、獨自行動。
在繁體字中,拔隊的寫法為「拔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拔隊寫作「拔隊」或「拔隊行動」,不同于現代簡化字的寫法。這種傳統的寫法更加複雜,曆史悠久。
以下是一些有關拔隊的例句:
一些與拔隊相關的組詞包括:拔營、拔地而起、拔刀相助。
與拔隊意義相近的成語有離群索居、單刀直入。而相反意義的成語則包括步調一緻、衆口一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