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耗的意思、蠹耗的詳細解釋
蠹耗的解釋
亦作“蠧秏”。亦作“蠧耗”。1.敗壞,損害。《陳書·宣帝紀》:“且衆将部下,多寄上下,軍民雜俗,極為蠹秏。”《舊唐書·武宗紀》:“是由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于蠧耗國風,而漸不覺;誘惑人意,而衆益迷。”
(2).侵蝕損耗。《續資治通鑒·宋理宗紹定六年》:“屯田郎官 王定 言 嚴州 歲歉,又言義倉為官吏蠹耗。帝曰:‘此是民戶寄留于官,專為水旱之備者,奈何耗之?’”
詞語分解
- 蠹的解釋 蠹 ù 蛀蝕器物的蟲子:蠹蟲。木蠹。書蠹。蠹魚。 蛀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蠹蛀。蠹害。蠹弊(弊病,弊端)。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耗的解釋 耗 à 減損,消費:耗損。耗費。耗資。消耗。 拖延:耗時間。 音信,消息:噩耗(人死的消息)。兇耗。 筆畫數:; 部首: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蠹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ù hào,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敗壞,損害
指事物因内部或外部因素逐漸腐化、破壞。例如《陳書·宣帝紀》提到“軍民雜俗,極為蠹秏”,說明社會風氣或制度被不良習俗侵蝕。
又如《舊唐書·武宗紀》中“蠧耗國風”,強調對國家風氣的負面影響。
-
侵蝕損耗
多用于描述資源、財物等被逐漸消耗或侵占。如《續資治通鑒》記載“義倉為官吏蠹耗”,指官吏對公共資源的侵占和浪費。
-
異體寫法
該詞亦作“蠹秏”“蠧耗”,屬于古代漢語中的異體字現象。
二、用法與語境
- 文獻用例:常見于曆史文獻,多用于批評社會弊端或管理漏洞,如制度腐敗、資源流失等場景。
- 近義詞:侵蝕、損耗、敗壞(具體近反義詞可參考詞典進一步查詢)。
三、總結
“蠹耗”兼具抽象與具象含義,既可用于描述道德、風氣的敗壞,也可指物質層面的損耗,常見于古代政論或史書,強調漸進性破壞的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蠹耗(du hao)這個詞意思是指昆蟲啃咬木材或其他物品造成的損壞。
它的拆分部首是蟲和皓(hao),共有9個筆畫。
《蠹耗》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傳》一書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蠹耗」。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差異。例如,當時的寫法可能是「蠹耗」。
這個詞的一個例句可以是:“這張桌子被蠹耗得不成樣子了。”
與蠹耗相關的組詞有「蠹蟲」、「蠹害」等。
近義詞可以是「噬木」、「齧咬」等。
反義詞可能是「保護」、「防止」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