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名。 唐 馮贽 《雲仙雜記·洛如花》:“ 吳興 山中有一樹,類竹而有實,似莢狀。鄉人見之,以問 陸澄 。 澄 曰:‘名洛如花。郡有文士則生。’”
“洛如花”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
基本含義
由“洛水”和“如花”組合而成,比喻女子容貌、儀态或氣質出衆,兼具洛水的靈動與花朵的嬌豔。
文化背景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日常贊美,如“容顔洛如花,舉止如行雲”。
文獻出處
唐代馮贽《雲仙雜記》記載,吳興山中有一種樹,形似竹子,果實為莢狀,名為“洛如花”。傳說此樹生長與當地文士的興盛相關。
象征意義
古人認為此樹是文運昌隆的象征,所謂“郡有文士則生”,帶有吉祥寓意。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成語典故,可參考《雲仙雜記》或查字典相關詞條。
《洛如花》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的容貌美麗動人,如同盛開的花朵一樣。它通常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也可以用于形容男性俊美如花。
《洛如花》的拆分部首是“水”和“艹”,它由11個筆畫組成。
《洛如花》是出自唐代白居易所寫的《琵琶行》一詩中的一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其中的“獨憐幽草澗邊生”一句逐漸演變為“洛如花”,用來形容人的美麗。
洛如花的繁體寫法為「洛如花」,與簡體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洛如花”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與現代簡體字相同。
她的容貌美麗動人,真是洛如花。
洛清如花、洛如花兒、洛昭如花。
洛若花、洛似花、洛猶花。
洛如草、洛如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