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賦和議論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琳 瑀 以符檄擅聲, 徐幹 以賦論标美。”
“賦論”一詞的含義可從文體概念和具體文論著作兩個層面理解,結合多來源信息分析如下:
“賦論”指辭賦與議論文的結合,是古代文學中的兩種文體形式。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提到“徐幹以賦論标美”,說明漢魏時期已有将賦與論并提的傳統。
古代賦論與儒家詩教關聯緊密,強調倫理教化功能。其發展貫穿先秦至明清,既體現賦的抒情性,又注重叙事技巧與社會價值,成為文學批評的重要分支。
“賦論”一詞既有文體組合的原始含義,亦指代金學孟的現代辭賦理論著作。兩者均反映了不同時期對辭賦文學特性的思考與革新。
《賦論》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賦”意為陳述、叙述,而“論”意為讨論、議論。因此,“賦論”的意思就是陳述并讨論某個問題、主題或觀點。
拆分部首:賦(言字旁),論(言字旁)。
筆畫:賦(豎 豎 豎 捺 捺),論(豎 豎 豎 豎)。
《賦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學術著作,特别是在文學與哲學領域中被廣泛使用。這個詞語在古代經典著作中頻繁出現,如《史記·賦傳》和《莊子·逍遙遊》等。
《賦論》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賦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賦論》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更加繁複和具有藝術性。
1. 在論文中,作者通過詳細賦論自己的觀點和研究結果。
2. 老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賦論,讓課堂氣氛更加熱烈。
1. 論述:陳述、闡述。
2. 論證:用事實和理由來支持或證明某個論點。
3. 賦詩:寫詩、創作詩歌。
1. 論述
2. 論點
3. 論題
1. 争論:意味着雙方針對某個問題持相反的觀點,進行激烈的争辯。
2. 疑論:意味着對某個問題存在懷疑,并進行質疑和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