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以為常的意思、日以為常的詳細解釋
日以為常的解釋
經常做某件事,成了慣例常規。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二》:“不然則 予 之耽寝,日以為常,記者語簡而不盡其詳,亦不可知。” 清 珠泉居士 《續闆橋雜記·轶事》:“嫗往來兩地,日以為常。”
詞語分解
- 日的解釋 日 ì 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稱“太陽”):日月星辰。日晷(?)(古代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與“夜”相對:日班。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網絡擴展解釋
“日以為常”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含義:指經常做某件事,逐漸形成慣例或常規,強調行為的重複性和習慣性。
- 拼音:rì yǐ wéi cháng
- 結構:偏正式成語,古代用法,中性色彩,常用程度一般。
出處與例句
- 文獻來源:
- 金代王若虛《〈論語〉辨惑二》:“不然則予之耽寝,日以為常,記者語簡而不盡其詳,亦不可知。”
- 清代珠泉居士《續闆橋雜記·轶事》:“嫗往來兩地,日以為常。”。
用法與擴展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描述人或事的規律性行為。
- 近義詞:習以為常、司空見慣。
- 反義詞:少見多怪、偶一為之。
該成語強調通過長期重複形成習慣,常見于描述日常規律或固定模式的行為。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背景,可參考漢典、知網百科等高權威性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日以為常》的意思
《日以為常》是一個成語,意為習以為常,認為是正常的、平常的。形容習慣或固定的事物常常被人們所忽視。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日以為常》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口,總共有十五個筆畫。
來源
《日以為常》出自《朱子語類》一書,是中國古代著名學者朱熹所編纂的一本文集。這個成語可以追溯到宋代。它形象地描繪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引發人們思考和反思。
繁體
《日以為常》的繁體字是「日以為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日」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筆畫結構更加簡潔。另外,「以」字在古代寫法中也略有差異,筆畫結構稍有不同。
例句
他對于朋友的幫助常常不加感謝,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日以為常》。
組詞
習以為常、動辄得咎、司空見慣。
近義詞
司空見慣、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反義詞
意外、新奇、罕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