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筆。 唐 杜甫 《飲中八仙歌》:“ 張旭 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宋 曾鞏 《答葛蘊》詩:“想當經營初,落紙有如神。”《紅樓夢》第十二回:“ 賈瑞 道:‘這怎麼落紙呢?’”
“落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字迹工整清晰
源自晉代葛洪的故事,形容文章或書信的字迹清晰、整齊工整。例如,葛洪寫字時“每一筆都非常認真,字迹整齊工整,如同字迹落在紙上一般”。
落筆創作
在詩詞、書畫等創作場景中,“落紙”指下筆的動作或創作過程,強調揮毫時的流暢與意境。如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揮毫落紙如雲煙”,形容張旭醉後揮灑自如的草書。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詩詞出處或具體用法,可參考《飲中八仙歌》等文學作品。
落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寫字時筆觸從容且自然,字迹流利,如同一片紙上輕輕落下,形容書法或字迹的好。這個成語通常用來贊美書法的優美和字迹的流暢。
從字面上來看,落紙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艸(草字頭部)和纟(紅字頭部)。其中艸部表示與植物有關,纟部表示與紡織品有關。而落紙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落紙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文學》。它是東晉時期文學家葛洪的作品,引申為書法行筆的優美之意。另外,落紙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落紙」。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落紙」的字形與現代有所差異。它的寫法為「烙紙」,其中「烙」是一個隻有古漢字中存在的字形,用來表示聲音。而「紙」是繁體字的寫法,表示紙張。
他的字寫得非常好,每一個字都像是落紙一樣,非常流暢。
落紙組詞:落下、紙張、字迹、流暢、書法等。
流暢、工整、婉約、灑脫。
生硬、拗口、生澀、死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