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握鉛抱槧 ”。
“握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握椠”同“握鉛抱椠”,其中:
典故來源
出自《西京雜記》卷三:“揚子雲好事,常懷鉛提椠,從諸計吏,訪殊方絕域四方之語。”這裡描述漢代學者揚雄(字子雲)隨身攜帶鉛粉和木簡,隨時記錄方言異語的情景()。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見,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形容文人勤勉治學的姿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椠”或“握”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典()。
握椠(wò quán)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握手之禮。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扌”和“枼”。其中,“扌”是手的意思,“枼”是古代存在的一種文字,表示動作。
握椠的部首是手字旁,“扌”;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其中“手”部的筆畫數為4畫,“枼”部的筆畫數為12畫。
握椠一詞最初出現在《周禮·春官·注解》中,可見于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周代。它所描述的握手禮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之間示意友好的一種常見禮儀,也是凝聚友誼、建立信任的一種方式。
握椠的繁體字寫作「握槼」,它将「枼」部替換為「槼」部,表示木制的器具。繁體字多用于台灣和香港地區的書寫。
在古代,握椠的寫法有所變化。根據《說文解字》所載,在古時的金文、篆文中,握椠的寫法為「扌攵犬急刀」,形狀更為複雜,其構造與現代略有不同。
1. 在盛大宴會上,兩位重要官員相對坐下,并握椠示意友好。
2. 他們握椠一諾,表示彼此會保持長期合作關系。
握椠的組詞有:握手、系椠(指訂婚)、椠文(指通過文書傳達信息)。
握椠的近義詞包括:握手、拱手、答禮。
握椠的反義詞包括:推拒、不禮貌、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