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虎符的意思、銅虎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虎符的解釋

漢 代發兵所用的銅制虎形兵符。後亦借指官印。《史記·孝文本紀》:“九月,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 司馬貞 索隱:“《漢舊儀》:銅虎符發兵,長六寸……《古今注》雲‘銅虎符銀錯書之’。 張晏 雲‘銅,取其同心也’。” 唐 岑參 《過梁州奉贈張尚書大夫公》詩:“手把銅虎符,身總丈人師。”亦省作“ 銅符 ”、“ 銅虎 ”。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易簡成功,偃銅符於鶴仗。”《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遂授 澄 節、銅虎、竹使符,禦仗左右,仍行 恒州 事。” 清 陳維崧 《百字令·送鈕書城之任項城》詞:“綬染紅桃,符分銅虎,差足雲豪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銅虎符是中國古代軍事調遣的重要憑證,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銅虎符是漢代發兵專用的銅制虎形兵符,由朝廷與地方将領各執一半,需兩半完全契合才能調動軍隊。後逐漸演變為官印的象征,代表軍事指揮權。

二、曆史與功能

  1. 起源與使用
    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漢代成為正式制度。使用時,朝廷使者持右半符至地方,與将領持有的左半符相合,驗證無誤後方可發兵。

  2. 合符制度
    符體從中剖分,刻有銘文或錯銀文字(如“與臨袁侯為虎符,第二”),确保唯一性。

三、形制特征

四、演變與别稱

唐代文獻中簡稱為“銅符”或“銅虎”,并延伸指代地方官職。宋代《輿服志》記載其形制沿用虎形,稱“銅兵符”。

五、文化意義

虎符制度體現了古代軍事管理的嚴密性,後世成為權力信物的典型代表。現存最早的實物為戰國時期的青銅虎符。

如需進一步了解虎符的調兵流程或具體考古案例,可參考《史記·孝文本紀》及漢代文物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銅虎符的意思

銅虎符是指古代使用的一種軍事令牌,用銅制成,形狀像虎的形象,用于識别和指揮軍隊。虎符在古代軍事活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軍權和統治力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銅虎符的拆分部首為金和虍。

其中,部首金表示與金屬相關。虍為一個獨體部首,表示與虎有關。

銅虎符的筆畫數為12畫。

來源與繁體

銅虎符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它由當時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發放給軍官作為令牌使用。後來,銅虎符成為了漢朝時期的一種重要制度,用來顯示軍隊的等級和身份。

在繁體字中,銅虎符是「銅虎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銅虎符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形狀保持基本一緻。

例句

1. 将軍手持銅虎符,率軍奮勇殺敵。

2. 銅虎符是古代軍隊的象征,代表着統一指揮權。

組詞

- 銅符文

- 虎符令

- 虎符傳令兵

- 虎符權

近義詞

銅虎符的近義詞包括:銅令符、虎符、金虎符。

反義詞

銅虎符的反義詞為無銅虎符、無令牌。這指的是沒有擁有銅虎符或其他令牌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