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虎符的意思、銅虎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虎符的解釋

漢 代發兵所用的銅制虎形兵符。後亦借指官印。《史記·孝文本紀》:“九月,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 司馬貞 索隱:“《漢舊儀》:銅虎符發兵,長六寸……《古今注》雲‘銅虎符銀錯書之’。 張晏 雲‘銅,取其同心也’。” 唐 岑參 《過梁州奉贈張尚書大夫公》詩:“手把銅虎符,身總丈人師。”亦省作“ 銅符 ”、“ 銅虎 ”。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易簡成功,偃銅符於鶴仗。”《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遂授 澄 節、銅虎、竹使符,禦仗左右,仍行 恒州 事。” 清 陳維崧 《百字令·送鈕書城之任項城》詞:“綬染紅桃,符分銅虎,差足雲豪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虎符是中國古代用于調兵遣将的重要信物,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核心釋義

銅虎符指以青銅鑄造、作虎形的兵符,是古代帝王授予将領軍事指揮權的憑證。《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虎形的銅制兵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1303頁)。其形制為分左右兩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授予将領,需兩半勘合方能生效。

二、形制與功能特征

  1. 形制規範

    符體呈扁平卧虎狀,長6-10厘米,背部鑄有錯金銘文,如"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秦陽陵虎符)。虎腹有榫卯結構,剖面呈工字形,确保勘合的唯一性。

  2. 調兵機制

    需與诏書同時使用,《史記·孝文本紀》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 凡興兵被甲,用竹使符"(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版)。漢制規定:用兵50人以上必合符,體現嚴格的軍事管控。

三、曆史演變與制度内涵

  1. 源流發展

    始見于戰國秦,《周禮·地官》載"門關用符節"已奠基礎。至漢文帝時制度化,隋唐後漸被魚符取代。其演變反映古代軍事權術的物化過程。

  2. 符節制度象征

    虎形取義《說文解字》"虎,山獸之君",象征威權。通過"剖符"儀式(《漢書·高帝紀》"剖符封功臣")建立君将契約,成為中央集權的重要工具。

四、曆史遺存

現存實物如秦杜虎符(陝西曆史博物館藏)、西漢堂陽侯虎符(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其銘文與形制為研究古代軍事制度提供實證。唐代後雖廢止,但"虎符"一詞仍存于詩詞,如陸遊"鐵馬秋風大散關"即暗喻兵權意象。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11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班固.《漢書·文帝紀》. 中華書局, 1962.
  3. 許慎.《說文解字·虎部》. 中華書局, 1963.
  4.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藏品數據庫(編號CNM-S001589)
  5.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中華書局, 2014:軍事制度章.

網絡擴展解釋

銅虎符是中國古代軍事調遣的重要憑證,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銅虎符是漢代發兵專用的銅制虎形兵符,由朝廷與地方将領各執一半,需兩半完全契合才能調動軍隊。後逐漸演變為官印的象征,代表軍事指揮權。

二、曆史與功能

  1. 起源與使用
    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漢代成為正式制度。使用時,朝廷使者持右半符至地方,與将領持有的左半符相合,驗證無誤後方可發兵。

  2. 合符制度
    符體從中剖分,刻有銘文或錯銀文字(如“與臨袁侯為虎符,第二”),确保唯一性。

三、形制特征

四、演變與别稱

唐代文獻中簡稱為“銅符”或“銅虎”,并延伸指代地方官職。宋代《輿服志》記載其形制沿用虎形,稱“銅兵符”。

五、文化意義

虎符制度體現了古代軍事管理的嚴密性,後世成為權力信物的典型代表。現存最早的實物為戰國時期的青銅虎符。

如需進一步了解虎符的調兵流程或具體考古案例,可參考《史記·孝文本紀》及漢代文物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街黯沮拔擢币帛揣力踔絕刺谒打魚雕辒敵釁地胄鍛湅貳言敢勇當先根地格戰诟詛過存寒菊黃花女虎穴龍潭架落江信驕诩假縱機府近官錦瑟拒隘镌勒絶足麇至沓來勘誤表廓張類祭兩面駡仗眉語乾矢橛啟荜切身氣俗柔茹寡斷若隱若顯世庸手集絲光天弢鐵公雞痛煞煞突騎微波爐問當下半晌象床鮮淩淩閑祀鮮羽仙幢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