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氣習俗。《漢書·辛慶忌傳》:“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謡慷慨,風流猶存耳。” 宋 蘇舜欽 《<石曼卿詩集>叙》:“古之有天下者,欲知風教之感,氣俗之變,乃設官采掇而監聽之。” 宋 蘇轼 《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之一:“今來弓箭社人戶,既處邊塞,與北人氣俗相似。”
“氣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ì sú,主要用于古代或書面語境,指代某一時期或地域的風氣習俗。以下是詳細解釋:
“氣俗”是描述社會文化特征的書面用語,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漢書》、宋代文集的原始出處。
《氣俗》這個詞是指不合禮節與道德,粗俗無禮的行為或言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社會上某種風氣。
《氣俗》這個詞由“氣”和“俗”兩個部分組成。
“氣”的部首是“氣”,總共有4畫。
“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9畫。
《氣俗》這個詞在漢語中源自于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它是由“氣”和“俗”兩個詞組合而成的。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氣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而《氣俗》這個詞也有一些不同的古代寫法。
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将《氣俗》的寫法為「氣熟」。
1. 他的舉止粗魯無禮,完全是個不懂得分寸的氣俗之人。
2. 這個節目勇敢地批判了一些社會上流行的氣俗現象。
3. 我們應該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而不是沉浸于現代的氣俗習俗。
相關的組詞有:
- 鄉俗:特定地區特定群體所遵從的風俗習慣。
- 禮俗:社會上人們所遵循的禮儀和習俗。
- 風俗:地方上的習慣、風氣或傳統。
與《氣俗》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 粗鄙:形容言行粗俗、沒有教養。
- 不雅:形容言論、舉止不得體,不符合公共場合的禮儀要求。
- 庸俗:形容追求低級趣味,沒有品味和格調。
與《氣俗》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 文雅:形容言行合乎規範和典範,有教養和修養。
- 莊重:形容莊嚴、肅穆,不輕浮或粗俗。
- 素雅:形容樸素而不繁複,不張揚和俗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