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石上雕刻文字。多用于表彰人物的功業、事迹。 南朝 梁 任昉 《為範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故精廬妄啟,必窮鐫勒之盛。”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 顔真卿 為 平原 太守,立三碑……其二碑求得舊文,買石鐫勒,樹之郡門。”《水浒傳》第一○一回:“ 宋江 令 蕭讓 、 金大堅 鐫勒碑石,記叙其事。”
“镌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在金石等硬質材料上雕刻文字的行為,尤其與表彰人物功業或記錄重要事迹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镌勒”由“镌”(雕刻)和“勒”(刻、銘刻)組成,字面意為雕刻文字。其核心含義是在金石等材質上刻寫文字,常用于紀念或表彰人物的功績、事迹。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如碑刻研究、古代文化考據等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唐語林》《後漢書》等來源。
镌勒(juān lè)是一個漢字詞,由“钅”和“樂”組成。镌勒的意義是用金屬制品或者刻劃在物體上的銘文來描述或傳達信息,通常用于說明人物的名字或事件的來龍去脈。
镌勒的部首是“钅”,讀音為“金”。它的總筆畫數是26個。
繁體漢字中,镌勒的寫法是「鑽勒」。
在古代,镌勒的寫法是「劵勒」。
1. 他在戒指上镌勒了他們的名字。
2. 這尊雕像上的銘文镌勒着曆史的故事。
組詞:镌刻、镌銘、刻镌、銘镌。
近義詞:刻劃、銘刻、雕刻。
反義詞:磨滅、删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