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喻指千裡馬。2.指奔馳神速之足。3.謂杜門不出。
1.喻指千裡馬。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 燕 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裡,乃當以招絶足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詩:“風雲隨絶足,日月繼高衢。” 宋 黃庭堅 《送曹子方福建路運判》詩:“鹽車之下有絶足,敗羣勿縱為民殘。”
2.指奔馳神速之足。 宋 秦觀 《李泌論》:“鳥焚其巢,雖有勁翮,無所歸;獸失其穴,雖有絶足,無所恃。”
3.謂杜門不出。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四》:“﹝ 顧東江 ﹞以侍郎家居,絶足不與外事,閉門閑適,學為老圃。”
“絶足”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可從字形、字義及語用三個層面展開分析。從字形看,“絶”為會意字,篆文從糸從刀從卩(跪坐人形),本義為斷絲,後引申出斷絕、盡止等含義;“足”象形字,甲骨文像胫足之形,本指人體下肢,後衍生出足夠、滿足等義項。
從複合詞角度解析,“絶足”屬動賓結構短語,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指字面意義的“斷足”,常見于古代刑名記載,如《漢書·刑法志》所述“斬左止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顔師古注:“止,足也”;其二為比喻義,表斷絕交往關系,如《後漢書·崔骃傳》中“卒不能定其嫡嗣,遂使羣庶争議,四方絶足”即用此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引申用法,如“絕足不往”形容徹底斷絕往來。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絶足”存在異文現象,《說文解字注》指出“絶”與“絕”為古今字關系,段玉裁強調:“斷絲為絶,引申為凡斷之稱。”此說為理解詞義演變提供重要依據。
“絶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這一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常以“絕足”比喻難得的人才或超凡的駿馬。例如:
形容極快的奔跑能力,多用于文學描述。例如:
此義項指閉門隱居、斷絕與外界的往來。例如:
總結
“絶足”在不同語境中可表示“千裡馬”“疾速之足”或“隱居行為”,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用法多見于古代詩文,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闆授菜殽藏頭伉腦參預谄誘除田叨唠刀片殿榜調齊獨幅發窘藩垣紛紛籍籍封禅文複仇副啟覆陣符旨改教黃繖胡蝶講懽教當矯枉過直擊節稱賞機钤迹射捐身峻暴刻治臘風來裔冷藏鲈鳢呂公車馬後炮饅頭馬行磨洗平居有思切齒痛恨清甜深溪屍白世勳衰倦輸币殊恩淑人四出天曹托貿徒食圖象委靡不振問名嘯會嚣庶洗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