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币帛的意思、币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币帛的解釋

(1).缯帛。古代用于祭祀、進貢、饋贈的禮物。《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紙錢》:“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畢則埋之。後代既寳錢貨,遂以錢送死。”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詩話·記趙夢得事》:“币帛不為服章,而以書字,上帝所禁。”

(2).泛指財物。《左傳·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來者,小國之道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弭訟》:“今可使諸争婚者,未及同牢,皆聽義絶,而倍還酒禮歸其币帛。”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執羔雁邀媒,獻币帛問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币帛是古代漢語中表示財物或禮品的複合詞,由“币”與“帛”兩個具有獨立含義的字組合而成,其核心意義與古代以織物作為等價交換物或禮儀贈品的習俗密切相關。

一、字義溯源

  1. 币(幣)

    本義指用作禮物的絲織品。《說文解字》釋為“帛也”,後引申為泛指進獻的財物。在周代“六币”(玉、馬、皮、圭、璧、帛)禮制中,帛是重要的禮儀載體。

  2. 本義為絲織品的總稱。《說文解字》注:“缯也”,即未染色的素綢。因其質地貴重,古代常作貨币或賞賜物,如《詩經·氓》中“抱布貿絲”的“布”即指麻帛類織物。

二、詞義演變與功能

  1. 禮儀聘問之物

    先秦時期,“币帛”特指諸侯交往時互贈的玉帛、皮馬等貴重物品。《周禮·秋官》載:“合諸侯而聘禮,以圭璋緻琮,以璧琮緻币”,鄭玄注:“币,帛也”。

  2. 財富與貨币代稱

    漢代後逐漸泛指財物。如《史記·貨殖列傳》描述商賈“通币帛之利”,此處“币帛”已具一般等價物屬性。

  3. 宗教祭祀用品

    在祭祀文化中,“币帛”指獻給神明的絲帛祭品。《禮記·曲禮》言:“祭服敝則焚之,祭器敝則埋之,龜策敝則埋之,牲死則埋之,凡祭……币帛亦然”。

三、現代語義與使用

現代漢語中,“币帛”作為曆史詞彙,僅存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如古籍研究、曆史叙述),指代古代用于饋贈、祭祀或貿易的貴重織物或財物,不再具備實際貨币功能。其文化内涵仍體現在“化幹戈為玉帛”等成語中,象征和平饋贈之義。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王力《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币帛”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币帛”由“币”(財币)和“帛”(絲織品)組成,本義指用于禮儀活動的絲織品,後引申為泛指財物。古代主要用于以下場景:

  1. 祭祀:作為祭品敬獻神靈,如《墨子》記載“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2. 進貢:諸侯向天子進獻的禮物;
  3. 饋贈:人際交往中的貴重贈禮,如《左傳》提到“敬共币帛,以待來者”。

二、詞義演變

三、文獻例證

四、現代關聯

如今“币帛”一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制、經濟或文獻解讀時仍具重要意義。其核心概念(以物表禮)可類比現代禮儀性贈禮行為。


注: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墨子》《左傳》等典籍,或通過滬江詞典、漢典等工具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報衙常羞超過稱寃踔行聰明膽悸調筝頂陽骨鬥怒短榜黩財獨醉二色防暑翻舊賬肥圓忿懫幹城章嘉峰亘帶根指數官塘駭惋誨導疆索監盟揀閱焦鬲籍納憬俗舊仇宿怨均守距違凱奏考迹克什曠度骊母鸾杯録要芒神漫浪冒貴龐眉鶴發魄消魂散使促狹壽陵衰夕雙勝霜仗睡蛇私地撕抓條谷同心共濟推溝文人無行午午相濟諧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