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ron cock;a stingy person;miser] 比喻極其吝啬的人
比喻吝啬的人。 清 袁枚 《新齊諧·鐵公雞》:“ 濟南 富翁某,性慳吝,綽號 鐵公雞 ,言一毛不拔也。”《人民日報》1981.1.6:“你怎麼不表态呢,是不是想當個鐵公雞,一毛不拔?” 楊绛 《洗澡》第一章:“ 胡小姐 覺得他攥着兩拳頭一文不花,活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鐵公雞"是一個常用的漢語俗語,具有鮮明的比喻色彩,其詳細解釋如下:
鐵公雞(tiě gōng jī)指極其吝啬、一毛不拔的人。字面意為"鐵鑄的公雞",因鐵器堅硬無法拔下羽毛,引申比喻人吝啬錢財,絲毫不願付出或施予他人。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文人著作。袁枚《子不語·鐵公雞》中記載一富商"性悭吝,綽號鐵公雞,言一毛不拔也" ,明确以"鐵公雞"指代吝啬行為。後經民間口語傳播,成為廣泛使用的貶義俗語。
例:他是有名的鐵公雞,從不請客送禮。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出版,定義:"比喻非常吝啬的人" 。
(注:詞典官網需訂閱,建議引用紙質版ISBN 978-7-100-12450-8)
《漢語大詞典》
收錄于第11卷,釋義強調其"譏諷吝啬者"的語用功能 。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辭書釋義及文學用例,符合漢語詞彙解釋規範。例句與用法說明貼近實際語境,便于理解詞義的社會文化内涵。
“鐵公雞”是漢語中常用的俗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鐵公雞”比喻極度吝啬、一毛不拔的人,常用于形容那些在金錢或物質上過分小氣、不願付出的行為。例如:“他連聚餐都不願AA制,真是鐵公雞!”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袁枚《子不語》卷二十二,記載了一位綽號“鐵公雞”的濟南富翁,因“性悭吝”而“一毛不拔”。歇後語“鐵公雞——一毛不拔”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含義,成為家喻戶曉的表達。
常見近義詞包括“一毛不拔”“吝啬鬼”等。使用時多帶調侃或批評意味,如:“公司年終獎都不發,老闆簡直是鐵公雞!”
該詞生動刻畫了吝啬者的形象,既有曆史淵源,又活躍于現代口語,需根據語境判斷是否含貶義。如需更詳細來源,可參考《子不語》或權威詞典(如搜狗百科、漢典)。
傍轉備員本島辯給徧省炳然閟重步屈猜禍超轶絕塵承承蹙浪待考啖飯地登手登腳隄岸定歸法家拂士風利豐餘刮舌子橫戈侯服後間火徼禍菑交分甲乇碣磍金風玉露金戚機械極智卷藏具題看桌酷妒矛叉媌娥銘激齧镞法泥鞋窄襪迫力橋是橋,路是路傾覆泉脈人己一視山櫻事家時禽食甚水坑啴敦坦腹東床挺起通天台渦口小李邪魔歪道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