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轫的意思、发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轫的解释

(1).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楚辞·离骚》:“朝发軔於 苍梧 兮,夕余至乎 县圃 。” 朱熹 集注:“軔,搘车木也,将行则发之。”《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軔,骑不被鞍。” 唐 杜甫 《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軔在远壑。”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赴京都,已发軔,亲友皆无贐。” 雷昭性 《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譬诸行道,发軔即乖,虽追风追电,亦愈觉支离。”

(2).动用,动员。《尉缭子·兵谈》:“富治者,民不发軔,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

(3).比喻事物的开端。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九载 唐 张怀瓘 《书断下》:“兹又论夫文字发軔,牋翰殊出。” 金 元好问 《奉直赵君墓碣铭》:“万物并流,至君而止。司南圣涂,发軔伊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瑞云》:“此奴终身发軔之始,不可草草。” ********* 《文艺与爱国》:“我们的爱******动和新文学运动何尝不是同时发轫的?”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 中国 立宪运动的具体的表现大约是发轫于戊戌政变。”

(4).犹发迹。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韩子苍 献 王将明 生日二十絶句,内一絶句云:‘万里青霄发軔时,驊騮絶足看奔驰。’”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绳枢贱贫,分柴桑终淹此身。一朝发軔,向枫陛躬逢湛恩。” 明 唐寅 《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故为赋此》:“功名发軔青6*6*路,长愿存心在泽6*民。”参见“ 发迹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发轫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发轫”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渊源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角度阐释:

一、本义溯源

“发轫”原指古代车辆启程时抽去固定车轮的轫木(止车木),使车轮开始转动。《汉语大词典》指出,“轫”为“支住车轮不使转动的木头”,故“发轫”即“拿开轫木,车辆启动”。此义可追溯至《楚辞·离骚》的“朝发轫于苍梧兮”,王逸注:“轫,止车之木,将行则发之。”

二、引申含义

  1. 事物起始:后引申为一切事物的开端,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定义“发轫”为“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2. 文学象征:在文学作品中,常借“发轫”表达突破束缚、开启新阶段的意象,例如“科技革命发轫于工业时代”。

三、用法规范

现代汉语中,“发轫”多用于书面语,常见搭配包括“发轫之作”“发轫之始”。需注意其与“发端”“肇始”的语义差异:“发轫”更强调从零到一的突破性起始,隐含“解除限制、释放动力”的意味。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字典》释“轫”为“止车物”,与《说文解字》中“轫,碍车也”相印证。
  2. 当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强调,“发轫”的动词属性使其区别于名词性词汇“开端”。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楚辞》中华书局版)

网络扩展解释

“发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1. 本义
    原指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即“轫”),使车辆开始前进。这一动作象征车辆启程,如《楚辞·离骚》中“朝发轫于苍梧兮”描述的就是出发的场景。

  2. 引申义
    比喻新事物、新局面的开端或起源。例如“新文学运动发轫于五四运动”,强调某一领域或时代的起始。

  3. 出处与文学应用
    最早见于《楚辞》,后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闻一多曾用其形容文艺与爱国运动的同步兴起,郭沫若则提到中国立宪运动的发轫。

  4. 特殊风俗
    在江南部分地区(如安福南乡),特指小孩初次上学时举行的启蒙仪式,寓含“开启智慧”之意。

  5. 现代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学术、文化等领域,形容事业、思想等的初始阶段。例如“这一研究领域的发轫可追溯至20世纪初”。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楚辞》及相关文学评论。

别人正在浏览...

白云士板蓝根北阜变场博厂不问铲咋赤韨祠堂担饶箪食壶酒登庙蒂芥脰鸣发皇张大纷纷不一分龙日覆伞公晳狗吃热尿诡屈海船蒿菜黑鲩鸿鴈黄河清秽湿裌裙解惰劫掠惊骚舅老爷篮舆两禁理无专在洛书氯化物埋年满目凄凉绵延起伏觅举婆饼焦破说浅庸翘秀讫箓求竈头不如告竈尾韧带日间尚犹瘦小私祭宿忿贪杀彖辞洼樽微捕未央宫骁骑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