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借指出發,起程。《楚辭·離騷》:“朝發軔於 蒼梧 兮,夕餘至乎 縣圃 。” 朱熹 集注:“軔,搘車木也,将行則發之。”《淮南子·兵略訓》:“故得道之兵,車不發軔,騎不被鞍。” 唐 杜甫 《昔遊》詩:“餘時遊名山,發軔在遠壑。” 明 徐霖 《繡襦記·結伴毘陵》:“赴京都,已發軔,親友皆無贐。” 雷昭性 《中國立憲之觀察與歐洲國會》:“譬諸行道,發軔即乖,雖追風追電,亦愈覺支離。”
(2).動用,動員。《尉缭子·兵談》:“富治者,民不發軔,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
(3).比喻事物的開端。 張彥遠 《法書要錄》卷九載 唐 張懷瓘 《書斷下》:“茲又論夫文字發軔,牋翰殊出。” 金 元好問 《奉直趙君墓碣銘》:“萬物并流,至君而止。司南聖塗,發軔伊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瑞雲》:“此奴終身發軔之始,不可草草。” ********* 《文藝與愛國》:“我們的愛******動和新文學運動何嘗不是同時發轫的?”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七:“ 中國 立憲運動的具體的表現大約是發轫于戊戌政變。”
(4).猶發迹。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 韓子蒼 獻 王将明 生日二十絶句,内一絶句雲:‘萬裡青霄發軔時,驊騮絶足看奔馳。’” 明 鄭若庸 《玉玦記·對策》:“繩樞賤貧,分柴桑終淹此身。一朝發軔,向楓陛躬逢湛恩。” 明 唐寅 《顧君滿考張西溪索詩餞之故為賦此》:“功名發軔青6*雲6*路,長願存心在澤6*民。”參見“ 發迹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發轫漢語 快速查詢。
“發轫”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淵源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角度闡釋:
一、本義溯源
“發轫”原指古代車輛啟程時抽去固定車輪的轫木(止車木),使車輪開始轉動。《漢語大詞典》指出,“轫”為“支住車輪不使轉動的木頭”,故“發轫”即“拿開轫木,車輛啟動”。此義可追溯至《楚辭·離騷》的“朝發轫于蒼梧兮”,王逸注:“轫,止車之木,将行則發之。”
二、引申含義
三、用法規範
現代漢語中,“發轫”多用于書面語,常見搭配包括“發轫之作”“發轫之始”。需注意其與“發端”“肇始”的語義差異:“發轫”更強調從零到一的突破性起始,隱含“解除限制、釋放動力”的意味。
四、權威文獻佐證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楚辭》中華書局版)
“發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本義
原指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即“轫”),使車輛開始前進。這一動作象征車輛啟程,如《楚辭·離騷》中“朝發轫于蒼梧兮”描述的就是出發的場景。
引申義
比喻新事物、新局面的開端或起源。例如“新文學運動發轫于五四運動”,強調某一領域或時代的起始。
出處與文學應用
最早見于《楚辭》,後成為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意象。聞一多曾用其形容文藝與愛國運動的同步興起,郭沫若則提到中國立憲運動的發轫。
特殊風俗
在江南部分地區(如安福南鄉),特指小孩初次上學時舉行的啟蒙儀式,寓含“開啟智慧”之意。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學術、文化等領域,形容事業、思想等的初始階段。例如“這一研究領域的發轫可追溯至20世紀初”。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楚辭》及相關文學評論。
敖廪白俄羅斯人辦事大臣避塵刬襪恥格答臘吊文杜郵之戮鳳樓負冰綱運閣子夠不上孤虛寒鳥黑矟隳墜健俠夾訊結褵激光器棘門鏡殿頸戾霁日機僞泬若饋獻勞心焦思戀本梅頭腼愧名錄名揚四海目今哪會兒甯靖攀龍附鳳鬅松抔飲仆區遷調硗薄裘馬輕狂毬衣曲蘖去暑三闾大夫神碑升受史晨碑食德失好濕潤潤帖經圖謀不軌險阨笑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