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鸿鴈的意思、鸿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鸿鴈的解释

亦作“ 鸿雁 ”。1.俗称大雁。一种候鸟。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主食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可供食用,并可驯养。《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顾鸿鴈麋鹿。”《淮南子·泰族训》:“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 唐 韩愈 《送湖南李正字归》诗:“人随鸿鴈少,江共蒹葭远。” 徐迟 《火中的凤凰》八:“十年来被迫离开 北京 的朋辈友好,差不多全回来了,他们有如天边鸿雁,联群而至。”

(2).《诗·小雅·鸿雁序》:“《鸿鴈》,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后即用以比喻灾乱流离之民。 清 蒲松龄 《拟上以山左饥荒截漕赈济全蠲四十三四两年钱粮仍亲巡地方省民疾苦群臣谢表》:“抱子离乡,劳哉鸿雁。” 清 杨伦 《流丐行》:“流亡尽復业,鸿雁期安栖。”

(3).《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后因以指书信。 清 孙枝蔚 《得方尔止越中消息》诗:“游 吴 曾有约,不谓滞 钱塘 。屡月无鸿鴈,沿途半虎狼。”参见“ 雁足书 ”。

(4).比喻兄弟。 唐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一:“鸿雁影来连峡内,鶺鴒飞急到沙头。” 仇兆鳌 注:“《礼记》‘雁行’比先后有序,《毛诗》‘鶺鴒’比急难相须,故以二鸟喻兄弟。”参见“ 鸿雁行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鸿鴈”是古代对两种候鸟的合称,现代多指同一种鸟类(即鸿雁),其解释需结合生物学特征与文化意象:

  1. 生物学区分
    古籍中常将“鸿”与“雁”分开:

    • 体型与颜色:北宋《物类相感志》记载“大曰鸿,小曰雁”,晋代傅玄进一步区分“雁色苍(灰褐)而鸿色白”。
    • 习性差异:鸿多独行且飞得更高(“薄云汉”),雁喜群居且飞行高度较低。现代分类中,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s)是雁属的一种,而“大雁”为雁属鸟类总称,包含鸿雁、豆雁等。
  2. 文学象征意义

    • 书信与思念:因《汉书·苏武传》中“鸿雁传书”典故,鸿雁常代指书信或信使,如李白诗“十年持汉节”暗喻苏武故事。
    • 时序与漂泊:二者同为秋来春去的候鸟,古诗中多用于表达羁旅之思,如“鸿雁于飞”暗含季节变迁与人生飘零。
  3. 字义扩展

    • “鸿”字本身有“大”的含义(《淮南子》称“鸿,大也”),故“鸿鴈”在诗词中亦可渲染壮阔意境,如“鸿飞冥冥”形容高远难追。

“鸿鴈”既是古代对两种鸟的细分,又是文学中寄托情感与哲思的意象,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更多细节可查阅《物类相感志》《淮南子》等古籍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鸿雁

鸿雁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鸿雁的意思是指大雁。 "鸿"部分是由鸟类部首"鳥"和音符部首"彡"组成,拆分为"鳥彡";"雁"部分是由冰部首"冫"和字形"⻌"(意为"辶",表示走的动作)组成,拆分为"冫辶"。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鸿"字源自古代的象形字形,象征着大鸟的翅膀,也表示声音洪亮;"雁"字则是从"鳥"字引申而来,表示鸟类中的大型候鸟。在繁体字中,"鸿"字常使用"鴻"来表示,而"雁"字则保持不变。

在古代,这两个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古时的"鸿"字写作"鴻","雁"则写作"䱷"。这种写法在隶书和篆书中经常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字形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使用鸿雁这个词的例句:

1. 他远眺天空,看到一群鸿雁飞过。

2. 秋天来临,鸿雁开始向南飞徙。

组词:鸿雁 (大雁)、鸿图 (宏伟的计划)、鸿篇巨制 (宏大的著作)

近义词:大雁、候鸟、雁鸣

反义词:雀鸟、鸡鸭、鹰隼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