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鸿鴈的意思、鸿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鸿鴈的解释

亦作“ 鸿雁 ”。1.俗称大雁。一种候鸟。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主食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可供食用,并可驯养。《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顾鸿鴈麋鹿。”《淮南子·泰族训》:“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 唐 韩愈 《送湖南李正字归》诗:“人随鸿鴈少,江共蒹葭远。” 徐迟 《火中的凤凰》八:“十年来被迫离开 北京 的朋辈友好,差不多全回来了,他们有如天边鸿雁,联群而至。”

(2).《诗·小雅·鸿雁序》:“《鸿鴈》,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后即用以比喻灾乱流离之民。 清 蒲松龄 《拟上以山左饥荒截漕赈济全蠲四十三四两年钱粮仍亲巡地方省民疾苦群臣谢表》:“抱子离乡,劳哉鸿雁。” 清 杨伦 《流丐行》:“流亡尽復业,鸿雁期安栖。”

(3).《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后因以指书信。 清 孙枝蔚 《得方尔止越中消息》诗:“游 吴 曾有约,不谓滞 钱塘 。屡月无鸿鴈,沿途半虎狼。”参见“ 雁足书 ”。

(4).比喻兄弟。 唐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一:“鸿雁影来连峡内,鶺鴒飞急到沙头。” 仇兆鳌 注:“《礼记》‘雁行’比先后有序,《毛诗》‘鶺鴒’比急难相须,故以二鸟喻兄弟。”参见“ 鸿雁行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鸿鴈(hóng yàn)是汉语中对大型候鸟“大雁”的雅称,兼具生物学特征与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文献依据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鸟类学定义

    指雁形目鸭科的大型迁徙禽类,形体大于普通野鸭,喙宽厚,颈长,群居迁徙时呈“人”字形队列。古称“鸿”指大雁,“鴈”为后起字,二者常混用代指同一物种。

    来源:《说文解字》释“鸿”为“鹄也”,段玉裁注“凡经史言鸿雁者皆谓雁也”;《尔雅·释鸟》称“凫雁丑,其足蹼”。

  2. 字形演变

    “鴈”为“雁”的异体字,现代汉语规范字形为“雁”,但古籍多作“鴈”。如《康熙字典》载:“鴈,同雁……鸟也。”


二、文化象征

  1. 信使与思乡意象

    因大雁定期迁徙,古人视其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如《汉书·苏武传》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后世遂以“鸿雁传书”喻书信往来。

    来源:《诗经·小雅·鸿雁》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句,表游子羁旅之思。

  2. 礼制与伦理象征

    大雁配偶忠贞,古代婚礼纳采时以雁为贽礼,象征夫妇信守不渝。《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用雁”,郑玄注:“取其顺阴阳往来者。”

    来源:《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鸿雁来”,以雁至为季节更替标志。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鸿雁”仍保留双重含义:


文献参考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鸿鴈”是古代对两种候鸟的合称,现代多指同一种鸟类(即鸿雁),其解释需结合生物学特征与文化意象:

  1. 生物学区分
    古籍中常将“鸿”与“雁”分开:

    • 体型与颜色:北宋《物类相感志》记载“大曰鸿,小曰雁”,晋代傅玄进一步区分“雁色苍(灰褐)而鸿色白”。
    • 习性差异:鸿多独行且飞得更高(“薄云汉”),雁喜群居且飞行高度较低。现代分类中,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s)是雁属的一种,而“大雁”为雁属鸟类总称,包含鸿雁、豆雁等。
  2. 文学象征意义

    • 书信与思念:因《汉书·苏武传》中“鸿雁传书”典故,鸿雁常代指书信或信使,如李白诗“十年持汉节”暗喻苏武故事。
    • 时序与漂泊:二者同为秋来春去的候鸟,古诗中多用于表达羁旅之思,如“鸿雁于飞”暗含季节变迁与人生飘零。
  3. 字义扩展

    • “鸿”字本身有“大”的含义(《淮南子》称“鸿,大也”),故“鸿鴈”在诗词中亦可渲染壮阔意境,如“鸿飞冥冥”形容高远难追。

“鸿鴈”既是古代对两种鸟的细分,又是文学中寄托情感与哲思的意象,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更多细节可查阅《物类相感志》《淮南子》等古籍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蚌珠不一一谗构程敬宸严池观醇酒丛薄雕脚顶选顿瞌睡浮累跗蹋感寤高异广文骨解顾颉刚蒿莽黄花鱼黄酱话题见到謇涩椒閤挢引截杀鲸钟襟义拘滞楷栻梁冠犂鼠胪析买奸骂娘杪曶溟鹏鸣钟阁日夕荣典儒风深感声诺慎戒霜电树凉四才三实松垮垮素材遂往琐门贪口填具体谅威声文虎章武侯仙凡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