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ritings on the implication of divinatory symbols in “The Book of Changes”;commentary on meaning of diagrams in the Classic of Changes] 《易经》中论卦义的文字。也叫“卦辞”
(1).指《周易》中的卦辞。《左传·昭公二年》“见《易·象》与《鲁春秋》” 唐 孔颖达 疏:“故先代大儒 郑众 、 贾逵 等或以为卦下之彖辞, 文王 所作。”按,象,或以为非《易》十翼之《象》,应是《象魏》。见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易·乾》“元亨利贞” 宋 朱熹 本义:“元亨利贞, 文王 所繫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
(2).指《周易》中的爻辞。《易·繫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郑玄 注:“彖辞,爻辞也。”
彖辞是《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核心内容,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基本功能
彖辞是《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的总括性文字,又称“卦辞”。其作用在于概括一卦的涵义,通过分析卦象、卦德等,从宏观角度解释卦名及吉凶趋势。例如乾卦的彖辞“元亨利贞”,即是对该卦“创生万物”特性的总结。
字源与命名逻辑
“彖”字本义与猪嘴结构相关(半包住下吻部),后引申为“概括”“注解”。另有学者认为“彖”是“掾”(推究)的假借字,强调对卦义的推演。古人亦将其解释为“断”,即断定吉凶,如需卦彖辞通过卦象(上坎下乾)分析“利涉大川”的依据。
内容特点与思想内涵
彖辞常以自然现象类比人事,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如乾卦彖辞“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以天道运行隐喻君子的刚健精神。部分彖辞还与卦气图相关,如泰卦(正月卦)彖辞“小往大来”对应阴阳二气交通的时节特征。
与爻辞的区别
彖辞统摄全卦,而爻辞仅针对六爻中的某一爻进行解释。例如需卦彖辞总论“有孚,光亨贞吉”,爻辞则分述各爻情境(如“需于郊”“需于沙”等)。
作者与历史争议
传统认为周文王系卦辞(即彖辞),但学术界对“彖”字本义及彖辞形成时间存在争议。需注意,彖辞与《易传》中的《彖传》不同,后者是战国时期对彖辞的进一步阐释。
彖辞以精炼语言揭示卦象本质,既是占断依据,也是哲学思想的载体。若需深入探究具体卦例或历史源流,可参考《周易》原文及《彖传》注解。
《彖辞》是一种古代文献,是《周易》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这些解释通常是以象征性的语言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卦的意义。
《彖辞》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部分:彖(辶部旁,shǒu字形,步字底部称“彳”,表示“走”的意思)和辞(辛部旁,xīn字形,表示言辞、语言的意思)。彖部的笔画数为3,辞部的笔画数为13。
《彖辞》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期,是由古代的哲学家和占卜家撰写的。它们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六十四卦的含义和对人生的指导。
在繁体字中,《彖辞》被写作「彖辭」。
在古代汉字中,彖辞的写法略有不同。彖字通常为“彐”(象征着山的形状),而辞字通常为“詞”(辛部旁加上声旁“氏”)。
以下是一个使用《彖辞》的例句:
“乾卦者,动也。刚健而动,故有事。”
与《彖辞》相关的组词有:
1. 彖象(tuàn xiàng):解释卦象的象意。
2. 彖旨(tuàn zhǐ):卦辞中的主要意义。
3. 彖义(tuàn yì):对卦辞的解释和说明。
与《彖辞》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1. 解释(jiě shì):解读、说明。
2. 诠释(quán shì):解释、解读。
3. 阐释(chǎn shì):详细解释、陈述。
《彖辞》的反义词是:
1. 未解(wèi jiě):未经解释、未被理解。
2. 未辞(wèi cí):未被解释、未被说明。
3. 未明(wèi míng):没有被明确阐明、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