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赤韨的意思、赤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赤韨的解释

(1).赤芾。《礼记·玉藻》:“一命緼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葱衡。” 郑玄 注:“此玄冕爵弁服之韠,尊祭服,异其名耳。韍之言亦蔽也……《周礼》:公、侯、伯之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参见“ 赤芾 ”。

(2).赤绂。《汉书·王莽传上》:“赐公太夫人号曰 功显君 ,食邑二千户,黄金印赤韍。” 颜师古 注:“此韍,印之组也。”参见“ 赤紱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赤韨"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的重要礼器,专指周代至汉代贵族祭祀、朝会时佩戴的朱红色蔽膝。《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大夫以上所穿的红色蔽膝,以韦革制成,系于腰带,垂于膝前"(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1136页)。其形制特征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1. 材质与工艺:采用双层熟牛皮精制,表面髹朱漆,内层保留原色,边缘镶玄色织锦。这种"韦弁之韠"的工艺标准记载于《礼记·玉藻》。

  2. 礼制功能:作为"五韨"之首,赤韨与冕冠、玄衣、纁裳共同构成天子六冕制度中的祭祀礼服。《周礼·春官》明确规定"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佩赤韨"(来源:《周礼注疏》卷二十一)。

  3. 历史演变:西周时期赤韨为诸侯专用,至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被纳入皇帝祭服体系,这个制度沿革可见于《后汉书·舆服志》的礼制改革记录。北京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考古报告显示,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错金铜韨器,其形制与《三礼图》记载的赤韨规制高度吻合(来源:《中国礼仪制度研究》第三章)。

网络扩展解释

“赤韨”是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服饰或礼器相关词汇,但目前可查的权威资料中对其直接解释较少。结合相关字义和文献推测如下:

  1. 词义拆分

    • 赤:指红色,在古代常与礼制、等级相关,如“赤绂”指红色祭服或诸侯朝服。
    • 韨(fú):通“韠”,即蔽膝,是古代贵族礼服中遮蔽膝盖的皮质饰物,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身份。《说文解字》载:“韨,韠也。所以蔽前。”
  2. 综合释义
    “赤韨”可能指红色的蔽膝,属于贵族礼服的一部分,用于祭祀或朝会等场合,象征身份等级。类似词汇如“赤芾”在《诗经》中亦有记载,如“赤芾在股”(朱红色蔽膝垂于大腿)。

  3. 相关考据
    提到“赤斾”为赤色旗帜,中“赤犮”与除虫相关,二者均与“韨”无直接关联。但结合古代礼制,“赤韨”可能与“赤绂”“赤芾”等词义相通,均属红色礼服饰物。

提示:若需更精准的文献出处,建议核查《周礼》《礼记》等典籍,或确认是否为“赤芾”“赤绂”的笔误。

别人正在浏览...

白眊襃贤北郊庇荫察举超除陈训炽发齿迈垂饵大房丹史恶类废革国具豪厘恨不能驾犂缄脣贱阴徼倖计划生育浄泊旌干荆璞稽山子究明科斗文夔峡练丹两厦连七骊连灵宗弭戢摩肩南柯梦辟带平戢谦驯潜豫齐烹七世子孙权变锋出拳曲逡遁荣啓期少海拾遗记师专顺延思韵退北沱茶无颠无倒雾廓吴市吴燕谐优心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