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求灶头不如求灶尾 ”。
“求竈头不如告竈尾”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比喻在解决问题时,与其请求上级或表面权威,不如直接寻求实际经办人或掌握实权者的帮助更有效。这一说法常见于元杂剧等文学作品中,例如:
字面来源
成语中的“竈头”指灶台的上部(象征高位或虚权),而“竈尾”指灶台底部(象征基层或实权)。古代烹饪时,控制火候的关键在竈尾,因此“求竈尾”更直接有效。
社会寓意
反映了古代权力结构中的潜规则:高层决策者(竈头)往往不如基层执行者(竈尾)对具体事务有实际掌控力,尤其在办事流程复杂的场景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出处或文学用例,可参考元代戏曲原文或《汉语成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六如居易传·法国竈师》。原意是说做事情应该事先倒霉,先下手为强,巴望后边者就不会比自己更出色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只关注事情的前半部分,而忽略了后半部分的情况。
求竈头不如告竈尾共有10个字。其中,《康熙字典》给出的《巫才·亏部》中,竈的部首是火,告的部首是口。
竈的笔画为9画(火4画+各2画),告的笔画也为9画(口3画+各2画)。
《求竈头不如告竈尾》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唐代作者刘禹锡的《劳者得求》一文中,后来在宋代张均的《增广诗话》中得以巩固并流传至今。
在繁体中,这个成语的写法为《求竈頭不如告竈尾》。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巫才·亏部》中的“告”字是这样写的:
告的出典:「字彙補遺.」例:「告之矣,畏鬼信妖教,可以誑蒙天常。」、「宋太祖遣使者告河北、山東行營。」、「告身,布令書也。」、「自此即遣使告都將等!」
1. 在人生道路上,求竈头不如告竈尾,务必要考虑到后果。
2. 他急于求竈头,只顾着取得成功的前半部分,却没想到告竈尾的艰难。
1. 需求、要求、索求
2. 先言、预言、告诉
3. 长首、原首、首尾相接
1. 前呼后拥
2. 求得短见
1. 知遇之恩
2. 恩将仇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