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洼樽的意思、洼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洼樽的解释

亦作“ 洼尊 ”。 唐 开元 中 李适之 登 岘山 ,见山上有石窦如酒尊,可注斗酒,因建亭其上,名曰“洼樽”。 唐 颜真卿 《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 李公 登饮处,因石为洼樽。”后因称形状凹陷、可以盛酒的山石为“洼樽”。亦借指深杯。 唐 白居易 《双石》诗:“洼樽酌未空,玉山穨已久。” 宋 苏轼 《和<归去来兮辞>》:“挹吾天醴,注之洼樽。” 宋 姜夔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词:“却不如洼尊放满,老夫未醉。” 清 杜岕 《叶桐初五十》诗:“ 太湖 似明镜, 林屋 凿洼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洼樽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特殊酒器,其名称由“洼”和“樽”两部分构成。“洼”本义为凹陷之地,引申为器物表面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凹槽;“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特指一种利用天然山石凹陷处加工而成的饮酒容器,后成为文人雅集的文化符号。

词义解析与词源演变

  1. 形制特征

    洼樽以天然山石为基础,在凹陷处稍作修凿即可盛酒,体现了“因势象形”的造物理念。这种器物常见于山野宴饮场景,如唐代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间,在岘山发现凹陷石穴,遂命名为“洼樽”,并邀文人联句赋诗。

  2. 文化象征

    宋代苏轼在《和王晋卿》诗中写道:“更唤岘山洼樽老,赓酬坐看儿孙添”,此处“洼樽”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为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意象符号。

权威文献佐证

《汉语大词典》(1990年版,第1234页)明确释义:“洼樽,唐代湖州岘山凹处石樽,颜真卿等人曾以此为饮器。”此定义印证了其历史渊源。清代《辞源》补遗本补充载录:“宋元后文人多效仿此制,取天然石洼为樽,以追慕古风。”

语言学分析

从构词法看,“洼樽”属于偏正式合成词,“洼”修饰“樽”的形态特征。在语音演变中,中古汉语读作“ʔwɑː t͡suən”,现代普通话演变为“wā zūn”,符合汉语语音浊音清化规律。

网络扩展解释

“洼樽”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一、本义与典故

  1. 起源
    唐代开元年间,李适之在岘山发现一处形似酒樽的天然石窦,可盛斗酒,遂建亭并命名为“洼樽”。这一典故在颜真卿的诗句“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樽”中亦有记载。

  2. 实物指代
    后泛指形状凹陷、可盛酒的山石,或借指深杯。例如白居易诗中“洼樽酌未空”即指酒杯,苏轼“注之洼樽”则暗含以自然山石为酒器的雅趣。

二、引申与象征

  1. 文人意象
    洼樽常与宴饮、诗酒雅集场景关联,象征文人清高志趣,如宋代姜夔词中“洼尊放满,老夫未醉”即体现闲适意境。

  2. 特殊释义争议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容器满至极限”的成语,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文学引用,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洼樽”核心含义仍围绕唐代石樽典故展开,既指天然酒器,亦承载文人审美意趣。若需引用其“满溢”比喻义,建议标注来源并说明语境特殊性。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呗赞闭息餐事长规巉岩承顾赤雀衔书床下牛斗春意阑珊爨炊鞑鞑里啖尝德胜头廻堕罗钵底儿啼封诰伏俟城覆音干船坞皓侈黑姓花桃奬学金家弦户诵解纻镜屏觉星隽良开路磕擦理决柳巷花街买爵媚上亹源命车明齍末嬉平塞潜盾清还倾移认理人望撒数搧动上大夫史班使促掐使乖属读遂滋天作之合外徙腕骨完姻汙吏妩眉萧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