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罢免。《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輒斥罢之。”《后汉书·朱浮传》:“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臺諫官 许古 、 刘元规 之徒见其恣横,相继言之。 高琪 大怒,斥罢二人。”
“斥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指代罢免或撤销职务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斥罢”意为罢免、解除官职,强调对不称职或有过失官员的职务剥夺。其中“斥”有斥退、排除之意,“罢”表示停止或解除,合起来即“罢黜官职”。
历史出处与用例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史书,常见于描述官员因渎职、不法行为或政治斗争被免职的场景。例如:“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汉书》),强调对不务正业者的惩戒。
近义与关联词
总结
“斥罢”是古代政治治理中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对官吏的监督制度。其含义单一且明确,现代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历史文献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斥罢》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结束或驱散某种状态或情况。
《斥罢》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攴”和“罒”。它的总共有9个笔画。
《斥罢》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字是「斥罷」。
在古代,「斥罢」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因为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变体。但总体来说,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倾向于保留现代写法中的基本结构和部首。
1. 她发表了一份声明,斥罢了所有的谣言。
2. 他坚持斥罢一切阻挡前进的困难。
组词:斥责、斥候、罢工等。
近义词:解散、终止、结束等。
反义词:开始、启动、展开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