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束縕请火”。 清 钱谦益 《吕季臣诗》序:“国破家亡,年衰岁暮,束緼举火,轢釜待炊, 季臣 意殊安之。”
“束緼举火”(也作“束缊举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束緼”指捆扎麻絮或柴草,“举火”即点燃火焰。字面意思是用微弱的材料生火,比喻以微小力量挽救危局,或在困境中寻求帮助。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的历史典故中,该成语被用来形容危急时刻的应急之举。
如需更全面的典故分析,可参考历史典籍《史记》或清代文集。
《束緼举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们为了追求公正和正义,毅然举起火把,点燃起义的信号。这个成语泛指人们奋起抵抗,反抗不公正和压迫。
《束緼举火》包含三个汉字,拆分部首分别是“束”、“緼”和“举”,它们的笔画数分别是7、15和5。
《束緼举火》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描述了一群受压迫的人民起义的情景。
《束緼舉火》是《束緼举火》的繁体字写法,其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汉字《束》的形状稍有不同,更加简化而且带有古风。《緼》这个字在古代并不常见,它的写法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们为了正义而奋起抗争。例如:
他们不再忍受那些不公正的待遇,决定束緼举火。
《束》这个字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
束缚、束手无策、束缚自己等。
与《束緼举火》相近义的成语有:“举火点燃”、“奋起抗争”等。
与《束緼举火》反义的成语有:“任人摆布”、“被动接受”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