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斥罷的意思、斥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斥罷的解釋

罷免。《漢書·循吏傳·召信臣》:“府縣吏家子弟好遊敖,不以田作為事,輒斥罷之。”《後漢書·朱浮傳》:“帝以二千石長吏多不勝任,時有纖微之過者,必見斥罷。”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臺諫官 許古 、 劉元規 之徒見其恣橫,相繼言之。 高琪 大怒,斥罷二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斥罷”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遞進關系:一為“斥”的否定性評價,二為“罷”的行政處置。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斥”作動詞時指“驅逐、摒棄”,《說文解字》注其本義為“卻屋也”,即排斥屋中雜物;“罷”則源于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周禮》載“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四為下,則罷之”,指對不合格者的職務解除。

在具體語境中,“斥罷”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官員任免,如《漢書·武帝紀》中“罷斥方士,不複奉祠”即指驅逐罷免方術之士。該詞體現古代政治體系中“先斥責後罷黜”的懲戒程式,屬于由行為否定上升至制度性處置的複合行政手段。

需注意的是,“斥罷”屬文言語彙,現代漢語中多拆分為“斥退”“罷免”等獨立詞彙使用。其權威用例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斥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指代罷免或撤銷職務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斥罷”意為罷免、解除官職,強調對不稱職或有過失官員的職務剝奪。其中“斥”有斥退、排除之意,“罷”表示停止或解除,合起來即“罷黜官職”。

  2. 曆史出處與用例

    • 漢代文獻:《漢書·循吏傳》記載,召信臣因地方官吏子弟不務農事而“辄斥罷之”,即直接罷免其職。
    • 元代記載:劉祁《歸潛志》提到權臣高琪因谏官彈劾其專橫,而“斥罷二人”。
    • 其他用例:《後漢書·朱浮傳》也提到官員因輕微過失被“斥罷”,反映古代對官吏的嚴格管理。
  3.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正式文書或史書,常見于描述官員因渎職、不法行為或政治鬥争被免職的場景。例如:“府縣吏家子弟好遊敖,不以田作為事,辄斥罷之”(《漢書》),強調對不務正業者的懲戒。

  4. 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詞:罷黜、革職、解任。
    • 關聯詞:“斥免”(同義,見《漢典》“斥”字解釋)。
  5. 總結
    “斥罷”是古代政治治理中的重要手段,體現了對官吏的監督制度。其含義單一且明确,現代已不常用,但在研究曆史文獻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艾蕪奔飇不及格蔔數隻偶蠶麥稠穰帶胯單家稻人大印都團幡勝匪穴風邪負挾幹車關外孤掌難鳴寒峭呵呼回逆鹄頭闆護秃膠車腳驢金石交情九莖楷法饋食龍龛魅鬽魔道某屏目不窺園目不忍睹佩珍抨隲親比起送日以繼夜山河表裡韶濩沈悶沈緜神喪膽落收屍刷磨蘇軟宿所逃卒恬瀾提擲通水土牛木馬駝背文化文瀾閣五講四美五角六張綫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