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考文的意思、考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考文的解释

考订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前四者旌校讎之功,后四者俟攷文之圣。”


(1).原指考正书名。《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郑玄 注:“文,书名也。”后泛指考订文辞。 清 顾炎武 《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将欲更定 姬周 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

(2).考试辞章。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执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书·选举志上》:“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考文”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非独立、常用的固定词汇,其含义需要结合古汉语用法及具体语境来理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 本义:考订、校勘文字或文献

    • 这是“考文”最核心的含义。“考”指考究、考订、核查;“文”指文字、文章、文献、典籍。
    • 意指对古代的文字、文献、典籍进行深入的研究、校对、辨伪、订正,以求恢复其原貌或理解其真义。
    • 来源依据: 此义源于古代文献学、校雠学传统。例如《礼记·中庸》中提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郑玄注:“考文,考成也,文书名也。” 孔颖达疏:“不考文者,考成文章书籍之名也。” 这里“考文”即指考订、厘定文字、书籍的名称和内容,使其规范化、标准化,是天子治理天下的职责之一。
    • 现代应用: 在古籍整理、文献研究、历史考证等领域,学者们进行的版本校勘、文字训诂、真伪辨析等工作,都可视为“考文”的延续。
  2. 引申义:研究文化、文章

    • 由考订文字文献引申开来,“考文”有时也泛指对文化、学术、文章本身的研究和探讨。
    • 来源依据: 此义虽不如本义明确,但在一些语境中可以这样理解。例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等著作中讨论学术源流、文章得失,虽未直接使用“考文”一词,但其工作性质与之相关。后世学者在讨论学术史、文化史时,有时会使用“考文”来概括这类研究活动。
  3. 作为人名或特定称谓

    • “考文”偶尔也用作人名或特定机构、事物的名称(如地名、书名等),但这属于专有名词范畴,其含义需根据具体对象而定,不具有普遍的语言学意义。

“考文”的核心含义源于古代,指考订、校勘文字、文献、典籍,使其规范、准确。这是古代学术(特别是经学、文献学)和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活动。在现代汉语中,此词不常用,但在涉及古籍整理、文献研究、学术史等领域时,仍可用来指代相关的考证、校勘工作。其引申义可泛指对文化、文章的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考文”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解释:

一、传统文献学含义

  1. 考订文字
    指对古代典籍或金石(如碑刻、青铜器铭文)中的文字进行校勘和考证。例如清代顾炎武在学术研究中常涉及此类工作。

  2. 考正书名
    源自《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考文”,原指帝王统一规范文字和书名,后扩展为对文献名称、内容的系统性考订。

二、科举与教育相关

  1. 考试辞章
    指通过文章写作选拔人才,如唐代科举中的诗赋考试。韩愈曾提到“考文”与选拔标准的关系。

三、现代扩展用法

  1. 特定领域应用
    现代语境中偶见用于指代文科考试(如“高考文科”),或学术研究中的文献分析。

注意:

别人正在浏览...

八德白发丹心呗佛宝凤暴虐扁食摈废充庖床垂出秀玼颣慈云大中人楯栏分朗朗分至共鼓宫旆贵涂耗资鸿规毁泯慧秀倱伅骄吝缴照交址金光盖地科任梁架淩波岭南麻纱明珠暗投靡倾秣马厉兵匿窜尼阻朴略鄱阳湖扑挑牵染起居注清活活驱蹙人参果逝逝市丝什伍首面桃花盐铁郭金城停壅屯收脱节牛輼辂无计可奈陷冰丸香騣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