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饥穣的意思、饥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饥穣的解释

饥荒与丰收。飢,通“ 饥 ”。《汉书·食货志上》:“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 禹 汤 被之矣。” 颜师古 注:“穰,丰也。”


饥荒与丰收。《史记·秦本纪》:“ 繆公 问 公孙支 , 支 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水旱,天之所为;饥穰,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饥穰"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从构字法和历代辞书释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构字溯源 "饥"在《说文解字·食部》释为"谷不熟爲飢",本义指五谷歉收引发的食物短缺。篆文从食、几声,体现与食物相关的形声结构。"穰"在《说文解字·禾部》释"黍已治者",本指脱粒后的禾秆,后衍生出"丰盛"义项,《广雅·释诂》注"丰也",形成"饥""穰"的语义对立。

二、权威释义体系

  1. 对立范畴说(《汉语大词典》第12册) 指"饥年与丰年"的二元对立概念,典出《韩非子·五蠹》:"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通过粮食收成的极端对比,揭示人性与物质条件的关系。

  2. 灾害延伸说(《王力古汉语字典》) 在《论衡·明雩》"水旱失节,故有旱衰饥穰"的用例中,词义延伸为自然灾害引发的系列后果,包含气候异常导致的连续灾变过程。

三、历时语义演变 该词在宋代出现词义窄化现象,如《资治通鉴·汉纪》胡三省注"岁饥曰饥,岁丰曰穰",强调年度周期内的丰歉变化。至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多用作社会状况的隐喻,如《红楼梦》七十八回"兆年饥穰"的表述,已超越具体农事指向整体社会兴衰。

四、辞书系统定位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将该词归入"天象时令"部类,与"稔""凶"等农事术语并列,体现传统分类体系对词汇属性的判断。《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未收录该词,说明其作为历史词的特殊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饥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饥穣(jī ráng)指饥荒与丰收的对立概念,用于描述年景的好坏交替。其中:


二、古籍例证

  1. 《汉书·食货志上》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颜师古注:“穰,丰也。”
    此句强调饥荒与丰收是自然规律,圣王如禹、汤亦无法避免。

  2. 《史记·秦本纪》
    “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此处指饥荒与丰收交替出现,需提前应对。


三、相关辨析


四、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书》《史记》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案衍白气版权本立边保辨方碧浔不爱钱捕告吃衣饭雠对锄农业从化促柱典领断酒亸懒多民族国家鹅梨角儿丰牣咖喱感分挂甲寡刻含哺和正何至于此鸿都宏敷奸通焦巴巴教命积德累善矜荡疚愧駏驉窭子句卒看阶客雁狼牙棍忙郎马蹄银睨然排唤七次量衣一次裁燃料油乳牛赏宴圣诲水界鼠目麞头四旁缩祭托事丸丹桅顶呜嘑哀哉小料细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