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駏驉的意思、駏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駏驉的解释

亦作“駏虚”。兽名。似骡,可供乘骑。《文选·枚乘<七发>》:“前似飞鸟,后类駏虚。” 张铣 注:“駏虚,兽名,善走。” 南朝 梁 张率 《河南国献舞马赋》:“将絶尘而弭辙,类飞鸟与駏驉。” 清 姚鼐 《赏番图为李西华侍郎题》诗:“相排压背蟨駏驉,佩刀守将跪举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駏驉(jù xū)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两种紧密相依的动物名称组合而成的词汇,特指“蛩蛩”与“駏驉”(或作“距虚”)这两种传说中的共生异兽。其核心含义与形态特征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异兽组合

    “駏驉”并非单一动物,而是指两种形影不离的异兽:“蛩蛩”与“距虚”(駏驉)。据《尔雅·释地》载:“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距虚比,为邛邛、距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距虚负而走。” 二者相依生存,一方遇险时另一方背负逃离。

  2. 形态特征

    • 蛩蛩(邛邛):形似马,善奔跑,但前足较短。
    • 駏驉(距虚):形似蟨(鼠类),后足短小,善觅食。

      二者互补缺陷,故常并称(《说文解字》释“驉”为“駏驉”,段玉裁注引《子虚赋》描述其共生关系)。


二、文献溯源与权威考据

  1. 《尔雅》与《穆天子传》

    先秦文献《穆天子传》载:“邛邛、距虚走百里。”郭璞注:“邛邛似马而青,距虚似驴而小。” 此说成为后世注解依据。

  2. 《说文解字》释形

    • 駏:从马,巨声,本义为“駏驉”之兽(《说文·马部》)。
    • 驉:从马,虚声,与“駏”连用指共生兽(《说文·马部》)。
  3. 汉代辞赋用例

    司马相如《子虚赋》:“蹵蛩蛩,辚距虚”,以二者并提,印证其共生传说(《文选》李善注引张揖说)。


三、文化象征与衍生义

  1. 依存关系的隐喻

    因二者不可分离,“駏驉”被引申为相互依存、患难与共的伙伴。如《容斋随笔》称:“蛩蛩駏驉,生死相依,犹人之挚友。”

  2. 误用辨析

    部分文献误将“駏驉”视为单一兽名(如《康熙字典》引《正字通》),但主流考据仍以《尔雅》《说文》的“二兽说”为据。


参考文献

  1. 《尔雅·释地》(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文选·子虚赋》(李善注,中华书局)
  4. 《容斋随笔·三笔》(洪迈,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可访问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版本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駏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异兽,常与“蛩蛩”并称,合称“蛩蛩駏驉”或“邛邛岠虚”。其释义及文化内涵如下:

  1. 基本定义
    据古籍记载,“駏驉”(又称“距虚”)是一种虚构的异兽,形似马或骡,与“蛩蛩”共生。二者互为依存,蛩蛩负责寻找食物,駏驉则提供保护,象征合作共生关系。

  2. 文献出处
    该词多见于《山海经》《吕氏春秋》等典籍。例如《逸周书》提到:“独鹿邛邛岠虚,善走也”,描述其行动敏捷的特性。

  3. 文化象征
    古人常用“蛩蛩駏驉”比喻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后被引申为互相依赖、共同进退的意象,常见于诗词典故中。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记载,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中国古代神话辞典》等权威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爱重阿昧百无一成北鄙别绪蔽形不懂装懂不住子采樵侈游得月飞行殿规格化汗下合族黄家火芝寂漠看菜吃饭空首布旷达滥竽充数牢甲利兵醴辞礼先壹饭隆满炉鞴论择绵里藏针默数牡丹花好﹐终须緑叶扶持穆若木栓强辨峭丽起场青门柳穷徼七生七死趋厮人味容卫伤剥梢桶升廕生长点胜子饰吏死气梭杼踏门桃蹊讨巧田郎贴然托分顽癖渭阳之情无所错手足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