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代藏书之所。《后汉书·儒林传序》:“乃 董卓 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 东观 、兰臺、石室、 宣明 、 鸿都 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 晋 王羲之 《书论》:“ 蔡尚书 入 鸿都 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羣。”
(2). 东汉 灵帝 光和 元年设在 鸿都门 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出授高级官职。 唐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杨沟连凤闕,槐路拟 鸿都 。” 唐 王维 《谢御书集贤院额表》:“于是九流百家,韦编緗帙,烂然虎观,盛彼 鸿都 。”
(3).借指秘书省。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鸿都有归客,偃卧 滋阳村 。” 李云逸 注:“ 鸿都 , 汉 代朝廷藏书之所。此处代指 昌龄 供职之祕书省。”
(4).指仙府。参见“ 鸿都客 ”。
“鸿都”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东汉时期的国家藏书机构。据《后汉书》记载,董卓迁都时导致鸿都等处的典籍散失。晋代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到蔡邕曾在此观摩碑碣长达百日。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汉灵帝在洛阳鸿都门设立学校,突破传统经学教育,专授辞赋、书画等技艺。毕业生可直接担任高级官职,成为当时文人进阶的重要途径。唐代骆宾王、王维的诗中曾以此喻指文化荟萃之地。
唐代文献中常以“鸿都”代称掌管典籍的秘书省。如王昌龄诗句“鸿都有归客”中的“鸿都”,李云逸注解即指秘书省。
部分文献提到“鸿都”亦可指仙府(如“鸿都客”),但此用法较罕见。
建议通过《后汉书》《全唐诗》等典籍查阅更详实的历史背景,或参考权威辞书进一步考证。
《鸿都》指的是一个词,意为繁华热闹的大都市。这个词源于古代文献中的一种形容词,形容城市的繁盛和庞大。
《鸿都》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鸟和阝。其中,鸟是指鸟类,阝是指土堆。它的总笔画数为19画。
《鸿都》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篇中,原文是:“北海之滨,有族焉,名曰鸿都。”后来,这个词逐渐在文化传承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繁体中,它的写法为「鴻都」。
在古代,对于《鸿都》的写法有所不同,古汉字写作「鴻嫗」。这个写法中使用了不同的部首,嫗是指年长的妇女。
1. 这个城市被誉为鸿都,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来往。
2. 鸿都的繁华景象令人目眩神迷。
1. 鸿都景区
2. 鸿都地铁站
3. 鸿都美食
1. 大都市
2. 热闹城市
3. 繁华之地
1. 小山村
2. 闭塞之地
3. 荒凉角落
黯沮苞栎卜度参假谄谀取容弛绝崇实川湄悼屈斗船放狗屁方殷仿照法物库飞来祸非时浆冯歡铗缝联补绽复听甘心情原供奉猴宫庭音乐鬼丑黑髯荷筩黄幄货赀匠户激辞局踀阙翦科髻空洞夸骜快递员狂狯躐玷礼经凌薄麟胶龙升銮轩茅棚没轻没重没完梦肠脉脉相通呶呶唧唧瓯杓喷雪轻脆穷诘圣谋绳戏失记天地君亲师媮嫷雾聚侠思屑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