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鸿都的意思、鸿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鸿都的解释

(1). 汉 代藏书之所。《后汉书·儒林传序》:“乃 董卓 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 东观 、兰臺、石室、 宣明 、 鸿都 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 晋 王羲之 《书论》:“ 蔡尚书 入 鸿都 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羣。”

(2). 东汉 灵帝 光和 元年设在 鸿都门 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出授高级官职。 唐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杨沟连凤闕,槐路拟 鸿都 。” 唐 王维 《谢御书集贤院额表》:“于是九流百家,韦编緗帙,烂然虎观,盛彼 鸿都 。”

(3).借指秘书省。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鸿都有归客,偃卧 滋阳村 。” 李云逸 注:“ 鸿都 , 汉 代朝廷藏书之所。此处代指 昌龄 供职之祕书省。”

(4).指仙府。参见“ 鸿都客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鸿都,汉语词汇中的历史地理名词,主要有两层含义:

  1. 东汉洛阳宫门及学府名

    指东汉都城洛阳的鸿都门。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在此设立“鸿都门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学校,主要教授辞赋、书画等技艺。该学府因突破传统经学教育模式,曾引发士族阶层的争议,但客观上推动了汉末文化艺术的发展。

  2. 唐代对秘书省的代称

    唐代文人常以“鸿都”借指秘书省。例如李商隐《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中“鸿都多暇,寓迹于文苑风流”,即用此典。秘书省掌管国家典籍,与汉代鸿都门学的文化职能相呼应,故成为雅称。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多用于借代文学荟萃之地或文化机构,如宋代王禹偁《酬安秘丞歌诗集》中“君不见,鸿都学,立名自古贵文章”,亦延续此意象。

网络扩展解释

“鸿都”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汉代藏书之所

指东汉时期的国家藏书机构。据《后汉书》记载,董卓迁都时导致鸿都等处的典籍散失。晋代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到蔡邕曾在此观摩碑碣长达百日。

二、东汉的专科学校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汉灵帝在洛阳鸿都门设立学校,突破传统经学教育,专授辞赋、书画等技艺。毕业生可直接担任高级官职,成为当时文人进阶的重要途径。唐代骆宾王、王维的诗中曾以此喻指文化荟萃之地。

三、借指秘书省

唐代文献中常以“鸿都”代称掌管典籍的秘书省。如王昌龄诗句“鸿都有归客”中的“鸿都”,李云逸注解即指秘书省。

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提到“鸿都”亦可指仙府(如“鸿都客”),但此用法较罕见。

建议通过《后汉书》《全唐诗》等典籍查阅更详实的历史背景,或参考权威辞书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伯夫百全计奔头儿变计表木彪耀不咱苍忙草止鬯草剗袜觕胪东方三大多快好省方扇番降封火风土怪厉国律黑洞和义洪帮昏烂胡元甲观监誓疾革金跃君子动口不动手叩见款遇寮人麟德历灵用冒号腼慙囊底智凭借浅鮮趫疾气勇软言三夫人上替下陵神裁声影市城螫噬时式手臂踏灾田具闻徤无耳下材鲜翠像夹向阳解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