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发髻。顶端似梨柄,下部似梨身,故名。《水浒传》第三二回:“ 宋江 偷眼看时,见那个出来的大王,头上綰着鹅梨角儿。”
“鹅梨角儿”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指一种古代发髻样式:该词源于中国古代发型,形状类似梨子,顶部尖细如梨柄,下部圆润如梨身。这种发髻多见于宋明时期的文学描述,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二回提到“头上绾着鹅梨角儿”。
部分方言或非权威资料(如)提到该词可形容“酸涩、苦痛的表情”,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
建议参考《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或权威词典(如汉典)获取更准确的释义。
鹅梨角儿是北京方言中的一个俗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特别憨厚、木讷的模样或性格。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举止、神态或者沉默寡言的个性特征。
鹅梨角儿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三个部首:鸟、木、角。其中,鸟部首的拼音是"niǎo",木部首的拼音是"mù",角部首的拼音是"jiǎo"。鹅梨角儿的总笔画数为19。
鹅梨角儿源于北京方言,并逐渐在民间口语中广为流传。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小说《*********》中,后来成为北京方言中一个常用的俗语。
"鵝梨角兒"是鹅梨角儿的繁体写法。
在古时候,鹅梨角儿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其中,鹅的古汉字写作"鵝",梨的古汉字写作"梨子",角的古汉字有多种写法,常见的有"觉"、"决"等。
1. 他整天嘴都不开一下,真是个大鹅梨角儿。
2. 这个小男孩长得鹅梨角儿的,一点也不会说话。
组词:鹅卵石、梨园、木角、笨鸟先飞。
近义词:傻傻的、木头人、呆萌。
反义词:聪明伶俐、活泼机灵、机智狡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