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情危急。《礼记·檀弓下》:“ 卫 有大史曰 柳庄 ,寝疾。公曰:若疾革,虽当祭必告。” 郑玄 注:“革,急也。”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八王 疾革,上亲往问。” 明 宋濂 《故资善大夫方公神道碑铭》:“公疾革,上遣中使问所欲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疾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结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疾革”读作jí gé,指病情危急的状态。其中“革”通“亟”,表示急迫、紧急之意,源自《礼记》郑玄注“革,急也”。
二、文献例证
三、相关延伸 • 另有“疾棘”(jí jí)为同义词,如《文选》中“柳庄疾棘”的记载,李善注引《礼记》佐证其与“疾革”同义。 • 该词多用于文言语境,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疾革”是古代对病危状态的书面表达,常见于史书、文学及医学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紧迫性。
疾革这个词是一个汉字复合词,由两个字组成。疾,读音为“jí”,意为快速、迅猛;革,读音为“gé”,意为变革、改革。疾革的意思就是指快速而彻底的变革或改革。
疾的部首是疒,总笔画数为5。革的部首是革,总笔画数为9。所以整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4。
疾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卫风·氓》,其中有句:"革车千乘,维王之勉"。这句话描述了古代王朝进行大规模改革和变革的情景,其中的“革车千乘”就是对疾革的形象化描写。
疾革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没有变化,仍然是“疾革”。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疾的构字方法是在“疒”旁加上“百”,形成“癫”。革的构字方法是在“革”的上方加上“羽”,形成“革”。所以古代的疾革写作“癫羽”。
疾革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例句如下:
1. 政府必须勇于疾革,以应对民众的需求和社会的变革。
2. 这个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困境,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疾革。
疾革的一些相关词汇包括:快速、迅猛、彻底、改革等。
疾革的反义词可以是:保守、守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