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夙稟”。1.天性;本心。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高祖 少连 ,夙秉高尚。” 清 黄鷟来 《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草堂》诗:“堂名见真意,草草怀夙秉。”
(2).早岁秉承;天然具有。 唐 皮日休 《九讽·见逐》:“嗟予夙秉於大训兮,涵渍骨之忠贞。既贸者之莫余容兮,向重苍而自盟。”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上:“当今皇太子,夙禀岐嶷之资,篤日就月将之道。”
“夙秉”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ù bǐng(或注音sù bǐnɡ),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指一个人早年具备某种才能或品质,强调天赋或早期培养的优异特质,常用于褒义语境。
根据古籍和权威词典,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注:部分古代文献中“夙秉”也写作“夙禀”(如《九讽·见逐》),两者意义相通。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夙秉(sù bǐng)是一个古汉语词语,表示一种早在很久以前就秉持的品质或习惯。它代表着一个人在未来的事务中保持始终如一的行为态度。
夙(sù)是由日字旁和一口厂组成,共4画,表示早晨的意思。
秉(bǐng)由禾字头和几字边组成,共9画,表示掌握或拿持的意思。
夙秉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经》中的《豳风·夙夜》:“夙夜匪解,褒衣博带。”其中的“夙夜”即指早晨和夜晚,与夙秉的意义相近。
在繁体字中,夙被写作「宿」,秉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夙秉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夙字曾写作「肅」或「粛」,意为敬肃。秉字曾写作「竮」或「柄」(当中的木形旁即为禾),意为握持或把持。
他从小就夙秉着努力学习的习惯,所以现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常常、长期、一贯
偶尔、临时、临时抱佛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