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情危急。《禮記·檀弓下》:“ 衛 有大史曰 柳莊 ,寝疾。公曰:若疾革,雖當祭必告。” 鄭玄 注:“革,急也。”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上:“ 八王 疾革,上親往問。” 明 宋濂 《故資善大夫方公神道碑銘》:“公疾革,上遣中使問所欲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葉生》:“疾革難遽瘥,請先發。”
“疾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結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疾革”讀作jí gé,指病情危急的狀态。其中“革”通“亟”,表示急迫、緊急之意,源自《禮記》鄭玄注“革,急也”。
二、文獻例證
三、相關延伸 • 另有“疾棘”(jí jí)為同義詞,如《文選》中“柳莊疾棘”的記載,李善注引《禮記》佐證其與“疾革”同義。 • 該詞多用于文言語境,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疾革”是古代對病危狀态的書面表達,常見于史書、文學及醫學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緊迫性。
疾革這個詞是一個漢字複合詞,由兩個字組成。疾,讀音為“jí”,意為快速、迅猛;革,讀音為“gé”,意為變革、改革。疾革的意思就是指快速而徹底的變革或改革。
疾的部首是疒,總筆畫數為5。革的部首是革,總筆畫數為9。所以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
疾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衛風·氓》,其中有句:"革車千乘,維王之勉"。這句話描述了古代王朝進行大規模改革和變革的情景,其中的“革車千乘”就是對疾革的形象化描寫。
疾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疾革”。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疾的構字方法是在“疒”旁加上“百”,形成“癫”。革的構字方法是在“革”的上方加上“羽”,形成“革”。所以古代的疾革寫作“癫羽”。
疾革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例句如下:
1. 政府必須勇于疾革,以應對民衆的需求和社會的變革。
2. 這個國家的經濟陷入了困境,需要進行一次徹底的疾革。
疾革的一些相關詞彙包括:快速、迅猛、徹底、改革等。
疾革的反義詞可以是:保守、守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