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的意思、白圭的详细解释
白圭的解释
亦作“ 白珪 ”。1.古代白玉制的礼器。《诗·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尘於白珪,生疮痏於玉肌,訕疵雷同,攻伐独立。”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发石首城》诗:“白珪尚可磨,斯言易为緇。”
(2).比喻清白之身。 唐 沉佺期 《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诗:“自幼输丹恳,何尝玷白圭?” 明 沉受先 《三元记·会亲》:“随时送女还家去,使白圭不玷瑕疵。”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
词语分解
- 白的解释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昼。白日做梦。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 没
- 圭的解释 圭 ī 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圭角(僶 )(圭的棱角,喻锋芒)。 古代测日影的器具:圭表(a.测日影的器具;b.标准)。圭臬(指标准、法度,如“奉为圭圭”)。
专业解析
白圭,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
本义:古代玉器
- 释义: 指古代一种重要的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形制与“圭”相同,因其色泽洁白而得名。
- 来源依据: 此为本义,见于古代典籍对玉器的记载和描述。例如《说文解字》对“圭”的解释以及古代礼制文献中关于不同颜色、形制圭的记载均可佐证。
- 象征意义: 因其洁白无瑕的质地,常被用来象征纯洁、高尚的品德或祥瑞。
-
引申义:洁白无瑕的圭玉 / 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 释义: 由本义直接引申,强调圭玉的洁白特质。更常用于比喻人的品德像白圭一样纯洁无瑕,毫无污点。
- 来源依据: 此引申义在古代诗文和儒家经典中广泛使用。最著名的典故出自《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里用“白圭之玷”(白圭上的污点)比喻言语上的过失,反衬出白圭本身代表的高洁。后世常用“白圭无玷”来形容人品德完美。
-
人名:历史人物
- 释义: 指历史上著名的同名人物。
- 白圭(前370年—前300年): 名丹,字圭(或说名圭,字丹)。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人,著名商人。被后世奉为商人的祖师爷之一,其经营思想(如“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对商业影响深远。
- 白圭(生卒年不详): 春秋时期人。据《论语》记载(《论语·先进篇》),孔子曾评价他:“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意指国家政治清明时,他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行为正直,但言语谦顺。
- 来源依据: 战国商人白圭的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期白圭的言行则见于《论语·先进篇》。
“白圭”一词的核心在于其作为玉器的本义及其洁白无瑕的特质。这种特质使其自然引申为纯洁高尚品德的象征,尤其在儒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如《诗经》典故)。同时,历史上两位同名的重要人物(尤其是战国大商人)也使得这个名字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白圭”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和用法,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古代礼器
指古代用白玉制成的礼器,象征纯洁和高贵()。《诗经·大雅·抑》中提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以白玉的瑕疵可打磨,比喻言语过失难以挽回()。
-
比喻清白之身
引申为形容人品德高尚、纯洁无瑕。如唐代沈佺期诗句“何尝玷白圭”,即用白圭的洁白无瑕比喻自身清誉()。
二、延伸用法
- 成语“白圭之玷”
源自《诗经》,指白玉上的微小斑点,比喻人或事物的美中不足()。例如:“他的才华无可挑剔,唯性格急躁,可谓白圭之玷。”
- 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魏国的白圭(名丹),是著名经济谋略家,主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商业策略()。需注意与词汇本义区分。
三、语言与文化关联
- 发音与书写:读音为bái guī,“圭”不可误写为“佳”或读作“zhān”()。
- 文学引用:常见于古诗文,如谢灵运“白珪尚可磨,斯言易为缁”,强调言语比玉器更需谨慎()。
总结来看,“白圭”既承载古代礼制的象征意义,也蕴含对道德品格的赞誉,并在历史与文学中形成多层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霜杯瓢避走不同凡响侧聆查对乘传褫削充颎传点川馆吹凤出猎春潮翠尊寸丝不挂麤饘蝳蝐惇叙噩噩饵雷伐功矜能愤气翰蔽黄辉荒子驾辩节适进德冠机群瞰亡往拜老到累罚连不连鍊顶两唐连光利动列侯骊邑蝥网内号暖寒怒行平章譬似闲辟嫌秋原散施撒腿深峭食鹿糕宿露损兵折将宿怨童蒙文君司马五人墓相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