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箭袖的意思、箭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箭袖的解释

即箭衣。《红楼梦》第十五回:“见 宝玉 戴着束髮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花月痕》第四二回:“有个垂髻女子,上身穿件箭袖对襟,鱼鳞文金黄色的短袄,下繫緑色两片马裙。”参见“ 箭衣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箭袖,又称“马蹄袖”,是清代满族服饰中一种独特的袖口设计,其核心特征为袖口前端裁剪成上长下短的斜弧形,形似马蹄或箭矢,故得名。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内涵角度详细解析:

一、形制特征与词源

  1. 结构定义

    箭袖在袖口处延伸出一块半圆形护掌,平时翻折上扣,便于活动;寒冷或行礼时放下覆盖手背,兼具保暖与礼仪功能。《汉语大词典》明确其形制为“袖口缩窄,上长下短,状如马蹄”。

  2. 名称由来

    “箭袖”一词源于满族骑射文化,因窄袖设计便于拉弓射箭,避免袖口钩挂弓弦。《北京满族服饰文化研究》指出,满语称“wahan”,直译为“蹄形”,汉语依功能称“箭袖”,依形态称“马蹄袖”。

二、功能与文化象征

  1. 实用价值

    箭袖设计适应游牧民族生活需求:窄袖口防风保暖,护掌结构保护手背免受冻伤,同时确保骑射、狩猎时行动灵活。清代《八旗通志》记载其为“满洲骑射之必需”。

  2. 礼仪符号

    清代官服定制中,箭袖成为身份象征。臣子朝见皇帝需行“放哇哈”礼——将马蹄袖迅速弹下再跪拜,以示恭敬。《清史稿·舆服志》规定“凡官员公服,必以箭袖行礼”。

三、历史演变与影响

箭袖初为满族常服,入关后成为官方礼服标配,并影响汉族服饰。清末民初逐渐退出日常,但戏曲服装(如京剧蟒袍)仍保留此制,作为传统符号延续。现代新中式设计中亦可见其改良应用。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曾慧. 《满族服饰文化研究》.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10.
  3. 鄂尔泰等. 《八旗通志初集》.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4. 赵尔巽. 《清史稿·舆服志》. 中华书局, 1977.
  5. 故宫博物院. 《清代宫廷服饰》. 紫禁城出版社, 2008.

网络扩展解释

箭袖是古代服饰中的一种特殊袖型设计,具有实用性和文化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别称

箭袖又称“马蹄袖”,在满语中称为“哇哈”()。其核心特点是袖身窄小,袖口接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能覆盖手背。这种设计最初为便于射箭且兼具保暖功能()。

2.结构特点

3.起源与发展

4.实际应用与演变

箭袖是中国古代服饰融合实用与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设计体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并在清代发展为兼具礼仪与身份象征的元素。

别人正在浏览...

哀厚棒疮别拗不符步涉布头,布头儿长处昌蒲承祀穿杨贯虱毳俗簇拥达官贵要打闪地盘冻原发枹附葬钢鞭高谋观采棺器挂印悬牌过车鼓汰横草不拏,竖草不拈湖广熟,天下足或则僭轶九土溘溘旷卤宽厚凉州词缭垣流霰魄兔荞巴敲竹竿七老八倒岐阳泉根人多手杂肉卷三考吏三元八会色采上嗣示信霜梨竦身琐印汤盘陶罐擿伏发隐停市瓦努阿图伪凤宪言小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