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棒刑或被棒击后引起的疮伤。《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长老令人山后搭一草舍,教 可常 将息棒疮好了,着他自回乡去。”《水浒传》第八回:“ 林冲 初吃棒时,倒也无事,次后三两日间,天道盛热,棒疮却发。”《红楼梦》第三四回:“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棒疮是汉语中特指因受棍棒责打而形成的创伤或伤口。该词由“棒”(棍棒)和“疮”(皮肤溃烂或伤口)组合而成,常见于古代文献或历史语境中,具体释义如下:
指因遭受棍棒、杖刑等击打后,皮肤及皮下组织破损、溃烂形成的创伤。常见于古代司法刑罚(如杖刑)或体罚场景,具有明确的外力致伤特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第7卷,第1023页。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棒疮”词条。
该词多见于明清小说及刑律记载。例如《水浒传》中林冲受“脊杖二十”后“棒疮迸裂”,反映古代刑罚的残酷性。
来源:《中国古代法制史话》,中华书局,2015年,第178页。
现代汉语中,“棒疮”一词已罕用于日常表达,多保留于历史研究、文学分析或中医外伤文献中,作为特定历史现象的术语。
来源:《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456页。
“棒疮”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因棍棒击打造成的身体创伤,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被棍棒击打后,皮肤或黏膜因受伤感染形成的溃烂性疾病。这种创伤在古代常与刑罚相关,如杖刑后伤口恶化形成的疮疡()。
棒疮不仅是医学概念,更折射出古代刑罚制度的残酷性。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此类创伤常导致长期痛苦甚至死亡,成为文学中苦难的象征(综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刑罚与医学史,可参考《中国法制史》《中医外科学》等专业文献。
比例尺摈相驳龙仪同猜讶倡答牀衽创造瞪眉瞠眼第二人称地铺棣棠东园秘器豆脯诽谤之木纷纷扰扰奉追釜中游鱼给赡革舃恭默拐抓官立核産哗传淮王术江河謇缓尖奴饯尸胶目骄妾究问可扑扑狂走枯颗腊酎柳箧子鸟鼠签补起富庆戴青社畦畎热燥燥沙道砂碛沙雁棯丽手纸水印特勤桐宫投至文记呜咂小麯晓示隙壁鞋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