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陶罐的意思、陶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陶罐的解释

[terrine;gallipot;stean] 一种盛液体或食品的陶制容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陶罐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传统容器,其定义与文化内涵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陶罐为"陶制罐状器皿,多用于盛装液体或粮食"。其形制特征表现为广口、鼓腹、平底,高度多在20-50厘米区间,器表常施以绳纹、几何纹等装饰。

二、材质工艺 考古学报2020年研究显示,早期陶罐采用夹砂陶工艺,通过800-1000℃的窑炉烧造,胎体呈红褐色或灰黑色。《中国陶瓷史》记载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轮制法成型技术,器壁厚度可控制在0.5厘米以内。

三、功能用途 根据民俗器物研究,新石器时代陶罐主要承担三大功能:①贮水容器(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容积达30升的贮水罐)②炊煮器具(三足陶罐可稳定置于火塘)③宗教礼器(龙山文化黑陶罐用作祭祀陪葬)。

四、文化象征 《诗经·大雅》"陶复陶穴"印证陶器与先民居住形态的关联,商代甲骨文"缶"字象形即为陶罐。在民俗语境中,陶罐常象征大地母体,如云南彝族的土主祭仪仍使用祖传陶罐盛装五谷。

五、考古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报告指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夹炭陶罐,胎体内掺稻壳灰烬,为研究长江流域稻作文明提供了关键物证。这类陶罐的化学成份分析已成为断代研究的重要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关于“陶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陶罐是用陶土(黏土等材料)烧制而成的容器,主要用于储存液体(如水、酒)或食物。其制作工艺包括制陶泥、成型、干燥和烧制等步骤。考古发现中,陶罐常作为古代生活用具或随葬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如汉代陶罐的出土文物)。

二、历史背景

  1. 起源与发展:陶罐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约2万年前),初期用于储存食物和水,制作粗糙;随着技术进步,逐渐用于祭祀、装饰等领域。
  2. 文化意义:在中国汉代,陶罐不仅是实用器皿,还成为随葬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工艺水平。

三、用途与特点

四、成语中的比喻义

在汉语中,“陶罐”也作为成语使用,比喻平凡无奇的人或事物,强调其缺乏独特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陶罐的考古案例或制作工艺,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博物馆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半白苋编揑不算采鳞残臘长沮赤侧弛职辍休蹈火赴汤刀切电价端端多寡風燭殘年浮动汇率钩环乖枉鼓腹姑射神人姑置勿论海伦蚶酱黑晕横生怀安黄草布鐄鐄回知祸鸟叫喊胶合板矫健机府距今客嘲款子凛遵流痞鹿触蒙事免疫学冥谧鸟栖彭郎平门前功尽弃且可轻灭人柄冗贱冗芜三五成群畬民食料阘宂啼叫王封未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