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 、 湖北 两省盛产稻米,两 湖 丰收,则天下粮足。《古谣谚·湖广谚》:“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 长江 转输便易,非他省比。”
“湖广熟,天下足”是中国古代的一句农业谚语,主要源于明代,用于强调湖南、湖北地区(古称“湖广”)的粮食生产对全国的重要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谚语的字面意思是:若湖广地区的粮食丰收,则全国粮食充足。其核心在于突出两湖地区(湖南、湖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尤其是稻米的生产能力。这一说法通过夸张手法,反映了湖广地区在古代中国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起源
谚语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如《古谣谚·湖广谚》记载:“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比。” 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农业已有发展,但明代中后期随着垸田(围湖造田)技术的推广,两湖平原逐渐取代苏杭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
地理范围
“湖广”在明代为行省名,涵盖今湖南、湖北全境及周边部分地区,而谚语中的核心区域是洞庭湖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水系发达,加之长江水运便利,粮食可快速运往全国。
自然条件
两湖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种植,部分地区可实现“一年两熟”,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北方。
运输便利性
长江贯穿湖广地区,形成天然运输网络,使粮食能高效转运至缺粮地区(如江南、北方),进一步巩固了其“天下粮仓”地位。
如今,“湖广熟,天下足”被赋予新内涵:
该谚语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地理、经济与政策的综合作用。其核心逻辑为:湖广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高产能力,通过长江水运形成全国性粮食供给网络,成为古代至近代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
《湖广熟,天下足》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如果湖北和湖南这两个地方有足够的粮食产量,整个天下就不会有饥荒。
《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谚语中的汉字拆分部首为“水”、“广”、“火”、“犬”。其中,“水”和“火”为一个部首,“广”和“犬”为另一个部首。
以下是每个字的笔画数:
湖 - 13画
广 - 3画
熟 - 15画
天 - 4画
下 - 3画
足 - 7画
这句谚语最早出自明代朱权的《资治通鉴》。它形象地描述了湖北和湖南地区多水多粮,粮食丰富,因此不会出现饥荒的情况。
繁体字的写法分别是:
湖 - 湖
广 - 廣
熟 - 熟
天 - 天
下 - 下
足 - 足
在古代,这些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这里给出一种古时候的写法:
湖 - 湖
广 - 広
熟 - 煑
天 - 天
下 - 下
足 - 足
这句谚语可用于例句:
湖广熟,天下足,表示只要湖北和湖南的谷物丰收,就能够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
使用这些字可以组成以下单词:
熟悉、湖泊、广场、天空、足球
与这句谚语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与这句谚语意思相反的词汇有:
一草不生,四面楚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