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草不拏,竖草不拈的意思、横草不拏,竖草不拈的详细解释
横草不拏,竖草不拈的解释
同“横草不拈,竖草不动”。
词语分解
- 横草的解释 .谓军队行于草野之中,使草倒伏。比喻功劳极为轻微。《汉书·终军传》:“ 军 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颜师古 注:“言行草中,使草偃卧,故云横草也。”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愧
专业解析
"横草不拏,竖草不拈"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极其懒惰,连最微小、最轻易的事情都不愿意动手去做。其核心含义是极度懒散、好逸恶劳。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面拆解与语义分析:
- 横草:指横躺在地上的草。
- 竖草:指竖立生长的草。
- 拏 (ná):同“拿”,意为用手取、握持。
- 拈 (niān):用手指夹取、捏起。
- 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连横在地上的草都不愿意去拿一下,竖着的草也不愿意去拈一下。这并非实指拿草这个动作,而是用“草”来象征极其微小、简单、不费力气的事情或劳动。
-
比喻义与核心含义:
- 该成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描绘一个人懒惰到连弯腰捡起一根草(无论横竖)都不肯的程度,极度强调其懒散成性、游手好闲、不愿付出任何一点劳动的状态。
- 它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人惰性深重,对任何需要动手的、哪怕是最简单轻松的工作都毫无兴趣,只想坐享其成。
-
语用与文化内涵:
- 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讽刺那些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人。
-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勤劳美德的推崇和对懒惰行为的鄙夷。儒家思想强调“勤则不匮”,劳动被视为立身之本,而懒惰则被视为道德上的缺陷。
- 成语中的“草”象征着微不足道的劳动或琐事,而“不拏不拈”则是对拒绝承担任何责任的极端表现。
-
权威文献佐证:
- 该成语的早期或典型用例可见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在《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中就有“横草不拈,竖草不动”的表述(“拈”与“拏”在此语境中意义相通),用以形容人物的懒惰性格。这为成语的释义提供了重要的文学依据和语境参考 。
- 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也收录了此成语或其变体(如“横草不拈,竖草不动”),释义为“形容人懒惰,什么事都不愿做”,进一步确立了其作为汉语固定表达的权威性 。
“横草不拏,竖草不拈”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汉语成语,通过描绘连最微小的草都不愿动手拿取的夸张意象,强烈地讽刺和批评了人的极度懒惰、好逸恶劳、不愿从事任何劳动的行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植根于中国社会崇尚勤劳、反对懒惰的传统价值观,并在经典文学作品如《金瓶梅词话》中得到印证,为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横草不拏,竖草不拈”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综合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一、褒义用法:形容正直清廉
-
核心含义
指人品正直,不贪图不义之财或利益,坚守原则。字面意为“无论是横着还是竖着的草都不会去拿”,比喻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分毫不取。
-
延伸解析
该用法强调道德操守,常见于对人物品德的评价。例如描述官员廉洁奉公,或普通人面对诱惑时的自律态度。
二、贬义用法:形容懒惰懈怠
-
核心含义
指人极度懒惰,连最微小的劳动也不愿付出。类似“横草不拈,竖草不动”,常见于古典小说中批评游手好闲之人。
-
文学例证
- 《金瓶梅词话》第九二回批评角色“成日横草不拈,竖草不动”。
-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形容懒人“横草不拿,竖草不拈,每日要吃八分银子药”。
使用注意
- 语境区分: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褒贬。若描述清廉正直,多为褒义;若搭配“游手好闲”“懒惰”等词,则为贬义。
- 字形差异:“拏”与“拿”为异体字,含义相同,不影响成语解释。
建议在具体使用时参考权威词典(如查字典)或结合文学作品的语境加以辨析。
别人正在浏览...
奥赜宝盒笔大如椽禀承长嫡尘冥从魁弹丝品竹道士打秋风电转段修杜门屏迹垛堞富才官纲归檝箍围寒尘駻突红牌黄香扇枕化学涧茶尖子交异节抄阶官巾鞲谨题疾骑酒宴军牒肯綮控守黎农慢言抹墙挠折诮噪怯耎清唏大叫羣衆运动去泰去甚韶艾数黄道白熟视无睹伺察私产死生荣辱随顺啴谐炭窑嬥歌铜盆帽屠覆枉棹晚婚武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