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箭袖的意思、箭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箭袖的解釋

即箭衣。《紅樓夢》第十五回:“見 寶玉 戴着束髮銀冠,勒着雙龍出海抹額,穿着白蟒箭袖,圍着攢珠銀帶。”《花月痕》第四二回:“有個垂髻女子,上身穿件箭袖對襟,魚鱗文金黃色的短襖,下繫緑色兩片馬裙。”參見“ 箭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箭袖,又稱“馬蹄袖”,是清代滿族服飾中一種獨特的袖口設計,其核心特征為袖口前端裁剪成上長下短的斜弧形,形似馬蹄或箭矢,故得名。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内涵角度詳細解析:

一、形制特征與詞源

  1. 結構定義

    箭袖在袖口處延伸出一塊半圓形護掌,平時翻折上扣,便于活動;寒冷或行禮時放下覆蓋手背,兼具保暖與禮儀功能。《漢語大詞典》明确其形制為“袖口縮窄,上長下短,狀如馬蹄”。

  2. 名稱由來

    “箭袖”一詞源于滿族騎射文化,因窄袖設計便于拉弓射箭,避免袖口鈎挂弓弦。《北京滿族服飾文化研究》指出,滿語稱“wahan”,直譯為“蹄形”,漢語依功能稱“箭袖”,依形态稱“馬蹄袖”。

二、功能與文化象征

  1. 實用價值

    箭袖設計適應遊牧民族生活需求:窄袖口防風保暖,護掌結構保護手背免受凍傷,同時确保騎射、狩獵時行動靈活。清代《八旗通志》記載其為“滿洲騎射之必需”。

  2. 禮儀符號

    清代官服定制中,箭袖成為身份象征。臣子朝見皇帝需行“放哇哈”禮——将馬蹄袖迅速彈下再跪拜,以示恭敬。《清史稿·輿服志》規定“凡官員公服,必以箭袖行禮”。

三、曆史演變與影響

箭袖初為滿族常服,入關後成為官方禮服标配,并影響漢族服飾。清末民初逐漸退出日常,但戲曲服裝(如京劇蟒袍)仍保留此制,作為傳統符號延續。現代新中式設計中亦可見其改良應用。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曾慧. 《滿族服飾文化研究》. 遼甯民族出版社, 2010.
  3. 鄂爾泰等. 《八旗通志初集》.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4. 趙爾巽. 《清史稿·輿服志》. 中華書局, 1977.
  5. 故宮博物院. 《清代宮廷服飾》. 紫禁城出版社, 2008.

網絡擴展解釋

箭袖是古代服飾中的一種特殊袖型設計,具有實用性和文化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别稱

箭袖又稱“馬蹄袖”,在滿語中稱為“哇哈”()。其核心特點是袖身窄小,袖口接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能覆蓋手背。這種設計最初為便于射箭且兼具保暖功能()。

2.結構特點

3.起源與發展

4.實際應用與演變

箭袖是中國古代服飾融合實用與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設計體現了遊牧民族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并在清代發展為兼具禮儀與身份象征的元素。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谷哀惸柏成子臯擺子悖言亂辭辯智操江禅侶成年大功打拍電子陶瓷封豨修蛇富中幹暴告誡官闆冠珥貫絡鼓駭龜符豪嘈鶴林後系花木蘭漶漫花信鑒台教禁季常之懼鯨潮驚怕羁思看落牢誠連珠合璧緑蒙蒙瞀瞀懋能貓掌風眉子坑魔物幕位農工商峭诋侵罔乳醫灑掃應對深林師娘受命寶黍油麥秀私視松炬苔發它所條牒瓦解文樂五鬥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