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诏的意思、摈诏的详细解释
摈诏的解释
对宾主双方作介绍的人。《礼记·礼器》:“故礼有摈詔,乐有相步,温之至也。” 郑玄 注:“摈詔,告道宾主者也。詔,或为绍。”
词语分解
- 摈的解释 摈 (擯) ì 排除,抛弃:摈弃。摈除。摈黜(罢黜并放逐)。摈诸门外。 古同“傧”,迎宾。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诏的解释 诏 (詔) à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摈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
-
基本含义
根据《礼记·礼器》的记载,摈诏指古代礼仪中对宾主双方作介绍的人,承担引导、告知礼仪流程的职责。郑玄注:“摈诏,告道宾主者也。”这里的“诏”通“绍”,意为引介、传达。
-
词源与构成
- 摈(bìn):本义为引导宾客,后衍生出排斥、拒绝之意(如“摈弃”)。
- 诏(zhào):原指帝王诏令,但在“摈诏”中特指告知、引介。
该词属于古代礼制术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司仪”或“礼宾人员”功能类似。
-
文献出处
主要见于《礼记·礼器》:“故礼有摈诏,乐有相步,温之至也。”此处强调礼仪的细节需通过专人协调,体现古代礼乐文化的严谨性。
-
现代误读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拒绝接受诏令”,这属于对字面意义的误解。此类误读可能源于“摈”的引申义(排斥)与“诏”的常见义(命令)的错位组合,但不符合原典含义。
-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研究古代礼制、经学文献或文言文注释中,现代日常语境已极少使用。
建议在具体应用中优先参考《礼记》等经典文献,并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向的礼仪角色。
网络扩展解释二
《摈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拒绝皇帝的诏令或命令。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手部和辛部,总共有12个笔画。《摈诏》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当时皇帝会发布各种诏令,而一些臣子或官员会因为某种原因对这些诏令进行拒绝或反对,这就形成了这个词汇。
《摈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什么区别。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但《摈诏》这个词的写法在古代与现代并无太大差异。
以下是一个关于《摈诏》的例句:他因为无法接受皇帝的诏令,故而摈诏不从,这引起了一场风波。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摈斥、摈弃、摈除等。
近义词可以是:拒绝、抵制。
反义词可以是:接受、从命。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爱恋白毛贬笔鳖咳笔机不失毫厘不异才疏学浅参知常随车口春罗丹朱掉三寸舌彫文递更匵护梵唱梵我一如匪帮丰索冯文炳敷写高罗攻诋钩辀格磔杭绸捍衞秽奥角试嗟苦赍祓踡局两翼駡诅迷瞪磨揣拟待欧刀骞舞侨寄法勤毖畎垄弱不胜衣三暗赡足时名逝运霜蕤水洩不通塌直腾欢天机云锦推本溯源外命窝瓜衔怒仙真宪秩逍遥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