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丹霞山的意思、丹霞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丹霞山的解释

在广东省仁化县城南。山势绵亘,峰林陡峭,红崖丹壁。有三峰:宝珠、海螺、长老,海螺居中而最雄伟。有一线天、天柱山、锦石岩、海山门等胜景。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丹霞山是中国广东省韶关市境内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特指以“丹霞地貌”命名并具有典型地质特征的山体。根据汉语词典及地理学定义,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

“丹霞”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指红色霞光,引申为赤红色岩石地貌。《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红色彩霞;亦指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地貌,因岩石呈丹红色,远望如霞”。丹霞山即因山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是中国此类地貌的命名地。


二、地质特征

丹霞山以白垩纪陆相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经流水侵蚀、风化剥落后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等地貌形态。其赤壁丹崖的景观是丹霞地貌的全球典型代表,被国际地质学界公认为“丹霞模式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三、文化与自然价值

  1. 世界遗产地位

    2010年作为“中国丹霞”核心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符合地质地貌美学和地球演化历史的突出价值标准(UNESCO评估报告)。

  2. 人文积淀

    山中现存明清摩崖石刻、别传寺等古迹,融合道教“丹霞”意象与佛教文化,清代《广东新语》称其“石色纯朱,天工所染”(韶关市文化遗产档案)。


四、命名溯源

“丹霞山”专名最早见于明末(1563年)《仁化县志》,因李永茂兄弟隐居时见“山岩皆赤色,如霞辉映”而命名。现代地质学家冯景兰(1928年)在粤北考察时首次用“丹霞层”定义红层,后发展为“丹霞地貌”术语(《中国国家地理》权威考据)。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China Danxia
  3. 韶关市人民政府《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
  4. 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东名山志》
  5. 中国地质学会《丹霞地貌定义及分类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丹霞山是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一座独特地貌景观,其名称源于“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红色砂砾岩特征。以下是综合解释:

  1. 地理与地质特征
    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形成于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其赤壁丹崖的景观由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塑造,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主峰巴寨海拔619.2米,山势绵亘,红崖丹壁是其标志性特征。

  2. 地貌地位
    作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和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丹霞山在世界已发现的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以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著称。

  3. 主要景观
    山体分为三峰:宝珠峰、海螺峰(最雄伟)、长老峰,并有一线天、天柱山、锦石岩等胜景。景区内还有佛教文化遗迹,如锦石岩寺等。

  4. 文化意义
    丹霞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历代文人如宋代谢逸、清代陈子升均留有诗句提及。其名称“丹霞”源自古代对红色山岩的诗意描述,现已成为地质学与旅游结合的典范。

如需更详细的地质演化过程或游览路线,可参考丹霞山官方网站或景区导览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朝宁斥地刺痛疵齾粗茶淡饭打矾当着不着道言鼎鼎窦道端午索二氧化硅恶战燔溃伏龟干色高緺高技术高温作业宫髻狗彘不食汝余孤证海水桑田悍骄黑了坏烂诙咍或问街巷阡陌旌德矜鍊金鑪举目千里苛殃棱钱连迭立教旅社闹情绪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樵女桥彴清风岭日旂睿蕃深隍受奖殊调祀礼天箓阗溢铜爵妓退逊蛙蟆胜负闻宠若惊乌光五内俱崩晓鼓小智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