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猎获麒麟事。相传 孔子 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杜预 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 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希圣如有立,絶笔於获麟。”
(2).指 春秋 末期。《史记·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餘年,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絶。”《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祖 通 ﹞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歷 秦 汉 至於 后魏 ,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独至获麟以后,迄於 秦始 ,实为 中国 社会变动最剧之时代。”
(3).指 汉武帝 太始 二年捕获白麟事。《汉书·武帝纪》:“往者( 太始 二年)朕郊见上帝,西登 陇首 ,获白麟以馈宗庙。”《后汉书·班彪传》:“ 孝武 之世,太史令 司马迁 ……据 楚 汉 列国时事,上自 黄帝 ,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
(4).喻指著作的绝笔。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智,余将养性养神,获麟於《金楼》之制。” 唐 唐彦谦 《吊方干处士》诗之一:“别号行鸣雁,遗编感获麟。”
“获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典故性词语,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文学背景。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春秋鲁哀公获麟事件
指公元前481年鲁哀公狩猎时捕获麒麟之事。相传孔子因这一事件感叹“道穷”,遂停止编撰《春秋》。
代指春秋末期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以“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年”指代春秋结束后的历史阶段。
汉武帝捕获白麟
公元前95年,汉武帝在陇首获白麟,被视为祥瑞,载入《汉书·武帝纪》。
喻指著作绝笔
李白《古风》中“绝笔于获麟”即用此典,引申为文人封笔或作品终章。
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获麟解》(韩愈)描述其“灵异、祥瑞”,外形独特且“非家畜”,象征罕见而未被认知的德行。这一意象常被用于文学中表达对理想失落或时代变迁的感慨。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春秋》《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辞书。
《获麟》(huò lín)是一个成语,指获得了稀有的贵重之物,类似于“得到珍宝”的意思。
《获麟》的部首是“卜”和“麥”,部首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2和11。
《获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说故事。据说有一位皇帝骑着马在山中追逐麋鹿,结果却意外地遇到了一只神奇的麟。这只麟被人称为“获麟”,它身上有着珍贵的皮毛和角。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形容获得珍贵之物。
在繁体字中,获麟的写法为「獲麟」。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获麟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写法。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写法是「獲琳」,使用了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的字形。
他在拍卖会上获得了一幅名家的画作,真是获麟之喜啊。
获禅、获胜、获得、获奖、获利
得珍贵、获益、获财富
失珍宝、失去、失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