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芦衣的意思、芦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芦衣的解释

用芦花代棉絮的冬衣。语出《太平御览》卷八一九引 南朝 宋 师觉授 《孝子传》:“ 閔子騫 幼时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后母。 子騫 跪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遂止。”后遂以“芦衣”为孝子的典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芦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用芦花代替棉絮制成的御寒衣物。这种衣物因其材质特点,保暖性远不如真正的棉衣。该词最著名的出处及文化象征意义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的孝道故事“芦衣顺母”:

  1. 基本释义:

    • 材质与用途:指以芦苇的白色花絮(芦花)填充做成的冬衣。芦花轻盈蓬松但保暖性差,远不及丝绵或棉花,故以此制成的衣物难以抵御严寒。
    • 象征意义:常直接关联“芦衣顺母”的典故,象征孝子对父母至诚的孝顺与宽容,即使遭受不公待遇(如继母偏心)也毫无怨言。
  2. 典故出处与详细释义(“芦衣顺母”):

    • 该典故最早见于古代孝子故事集,如《孝子传》等,后被收入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又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成为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 故事梗概:春秋时期鲁国的孝子闵损(字子骞),幼年丧母,父亲续娶。继母生了两个儿子后,对闵损心生嫌隙。冬天,继母给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做的暖冬衣,却给闵损穿用芦花填充的、不御寒的“芦衣”。一次,闵损为父亲驾车时因寒冷打颤失手,父亲察觉后怒而鞭打他,芦花从打破的衣服中飞出。父亲得知真相后,愤怒地要休掉继母。闵损却跪地恳求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如果继母留下,只有他一人受冻;若继母被休,则三个孩子(包括继母所生的两个弟弟)都要失去母亲照顾。父亲被其孝心感动,继母也深受教育,从此善待闵损。
    • 词语释义引申:因此,“芦衣”一词在具体语境中,常特指闵损所穿的不御寒的冬衣,并成为孝子隐忍、宽容、以德报怨的象征。它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包括继父母)的深厚孝心,即使面对委屈和困境,仍能体谅、维护家庭和睦。
  3. 文化内涵:

    • “芦衣”及其背后的故事,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悌”的核心价值观。
    • 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体谅和无条件的爱,即使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也应以家庭和睦为重,以德报怨,感化他人。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芦衣”是一个具有文化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芦衣”指用芦花代替棉絮制成的冬衣,常与孝道故事相关联。该词源于《太平御览》引用的南朝宋师觉授《孝子传》中闵子骞的典故。

二、典故背景

闵子骞幼年时受后母虐待,寒冬仅能以芦花填充衣物御寒,而继母的亲生子则穿棉衣。其父发现后欲休妻,闵子骞却跪求父亲:“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因此作罢。这一故事体现了闵子骞的宽容与孝心。

三、引申含义

  1. 孝道象征:后以“芦衣”代指孝子典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体谅与牺牲精神。
  2. 成语关联:衍生出“芦衣顺母”的成语,形容即使身处困境仍竭力尽孝的行为。

四、文化影响

该典故被收录于《二十四孝》中,成为传统孝文化的重要案例,常用于教育中强调家庭和睦与宽容的美德。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太平御览》或《孝子传》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生日白饮班师愊愊脖儿梗痴鼠拖姜大餐大彻大悟大还宕挨东海夫人斗聚踱走泛洒繁弦饭钟封羊冯应盖世获志贱躬接班人菨蒌急功好利浸灌惊喜交加蹶趋恺豫口垢夸奇胯下之辱连底瞵视髦儿戏子麰粉泥佛劝土佛尼厖古铺马穷玄杞天之虑屈行儒风赏募深讐大恨盛粮税辔死不瞑目夙根逃禄天仗条侯外象亡缺晚境晚兴武材销磨小子斜行獬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