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秉先人遗教,虽无余财,而能勤学。籝,同“ 籯 ”。典出《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唐 黄滔 《与卢员外启》:“伏以员外断籝积学,计斗负才,龟镜词林,梯航陆海,是故门駢 郑 市,俗垫 郭 巾,争俟栽培,互希丹饰。”
“断籝”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断籝(拼音:duàn yíng)指秉承先人遗教,即使没有物质财富遗留,仍能通过勤学继承精神遗产。该词源自《汉书·韦贤传》的典故:“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强调文化遗产比物质财富更重要。
核心出处: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韦贤传》,原文提到“黄金满籯(籝)不如一经”,意为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传授一部经典著作,强调学问的传承价值。
文学用例:
唐代黄滔在《与卢员外启》中曾用“断籝积学”形容对方勤奋治学的品格(如“断籝积学,计斗负才”),进一步引申为对勤勉治学的赞美。
多用于古文或文学创作中,形容清贫但勤学的家风或重视精神遗产的价值观。例如:“虽家无余财,然断籝之风代代相传。”
注:由于搜索结果均标注为“极低权威性”,建议在学术场景下进一步参考《汉书》原文或权威古籍注疏以验证细节。
《断籝》是一个中文词语,拼音为duàn lǜ,意为“断绝天降的灾祸”。
《断籝》的部首拆分为“立”(lì)和“竹”(zhú)。
根据汉字的笔画顺序,可以分为“立”字三笔和“竹”字六笔,总共九笔。
《断籝》这个词的来源不太清楚,可能起源于古代民间的迷信观念。
在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为《斷籮》。
古时候,“断籝”这个词可以写作“斷蘆”,使用的是繁体字形。在现代汉字简化之前,汉字的形状较为复杂。
1. 他们认为阴雨连绵是一种断籝的征兆。
2. 这场大雨是断籝的结果,导致了洪水灾害。
1. 断绝(duàn jué):中断联系或关系。
2. 天降(tiān jiàng):指上天降下,常用于形容灾祸、神圣的事物等。
1. 化险为夷(huà xiǎn wéi yí):化解危险或灾祸,使其平安度过。
2. 消灾解厄(xiāo zāi jiě è):消除灾祸和厄运。
1. 霹雳(pī lì):突然下起的大雨或雷电。
2. 天宝(tiān bǎo):吉祥安康的好兆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