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尼姑的敬稱。《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寶貨山積,惟用寫佛經,施尼師而已。”《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有 善義寺 尼師 大德 ,戒律清嚴。”
“尼師”是漢語中對尼姑的敬稱,特指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性僧侶。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尼師”是對女性出家修行者(即尼姑)的尊稱,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這一稱呼既體現了對修行者的尊重,也反映了佛教文化中的稱謂規範。
曆史文獻出處
用法與示例 現代語境中,“尼師”仍用于正式或文學表達,如“他們中大部分是尼師和道姑,清貧但充滿智慧”。此外,《三字經》典故“昔促尼,師項橐”雖非直接關聯,但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師者的重視。
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文獻(如)提到“尼師”作為成語形容兩人關系密切,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典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佛教尊稱為主。
“尼師”的核心含義為對尼姑的敬稱,其使用兼具曆史厚重感與宗教文化色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資治通鑒》《初刻拍案驚奇》等原始文獻。
《尼師》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尼姑和師姐。尼姑是指出家修行的女性,也是佛教中的一種身份。而師姐則是指在學校、工作場所或其他生活環境中比自己資曆較長、地位較高的女性。
《尼師》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屍(shī)和布(bù)。
屍(shī)部表示『屍體』。它是一個普通部首,常見于和人體、行為有關的字中。
布(bù)部表示『布』。它也是一個普通部首,常見于和與衣物、布料有關的字中。
整個詞《尼師》共有7個筆畫。
盡管《尼師》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但在古代卻有一定的使用頻率。它可以追溯到古典文學中的某些作品中,用來形容尼姑或師姐的身份和地位。
繁體字中,《尼師》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保留了原始的屍和布兩個部首,字形基本一緻。
在古代,尼師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書寫形式的多樣性,具體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這個寺廟裡的尼師們都非常虔誠,以修行精神感染着來訪的人們。
2. 她是我在大學時代的尼師,給了我很多學習和生活上的幫助。
3. 尼師們每天早晚都會集體念經,傳承佛法的智慧和理念。
1. 後尼(hòunī):指出家修行、精神專注的女性。
2. 尼庵(ní'ān):指佛教寺廟中供養和修行的尼姑們。
3. 師父(shīfù):指佛門中尼姑或百姓中尊敬的修行者。
1. 佛姑(fó gū):與尼師相同,都指尼姑,修行佛法的女性。
2. 師從(shīcóng):指找一個資曆較長、地位較高的人作為自己的師傅或師長。
師傅(shīfu):與尼師相反,是指男性師長、師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