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赤曆 ”。 宋 至 清 初,上級財政機關稽核各州縣官府錢糧的冊籍。 宋 莊簡 《論王子獻等劄子》:“ 襄城 一邑,科率至十七萬,謂之助國錢,更不抄上赤歷。”《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四年》:“其後 元鼎 奏:‘驅磨本州財賦,惟憑赤歷,難以稽考。’”《醒世姻緣傳》第四二回:“ 侯小槐 又説:‘小人隻有四十畝地,赤歷可查。’”《清史稿·食貨志二》:“﹝ 順治 十一年﹞有赤曆,令百姓自登納數,上之布政司,歲終磨對。”《清史稿·食貨志二》:“﹝ 康熙 ﹞十八年,令州縣每歲将日收錢糧流水簿解使磨對,罷赤曆。”
見“ 赤歷 ”。
“赤曆”是中國古代財政文書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作為地方官府征收錢糧的登記冊籍。該詞由“赤”(紅色)與“曆”(記錄)組合而成,其名稱源于明清時期官方文書的裝幀顔色和用途特征。
根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赤曆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州縣官吏每年會向納稅戶發放赤曆冊,要求百姓自行填寫應繳田賦數額,并投遞至官府指定的“櫃”中,這一過程稱為“自封投櫃”。清代沿襲此制,赤曆内容包含土地面積、戶主信息及分項稅銀數據,具有法律憑證功能。
從文書學角度分析,赤曆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作為征稅依據,需經官府複核後存檔;另一方面作為民戶完稅證明,需由納稅人保留副件備查。據《明清賦役制度研究》考證,該制度在雍正年間推行“攤丁入畝”改革後逐漸被滾單、串票等新型賦稅憑證取代。
現代漢語中,“赤曆”已成為曆史專業術語,主要用于研究明清經濟史。其核心語義可概括為:以紅色封套裝訂的官方賦役登記簿冊,體現古代賦稅征收程式的規範化特征。
“赤曆”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赤曆”指宋至清初時期,上級財政機關用于稽核各州縣官府錢糧的冊籍。這類冊籍記錄了地方財政收支、賦稅征收等情況,是中央監管地方財政的重要工具。例如《續資治通鑒》提到“驅磨本州財賦,惟憑赤曆”,說明其作為財務審計依據的作用。
有少數來源(如)提出“赤曆”為成語,形容“極度殘酷的暴政”,可能與“赤”象征暴力、“曆”指統治手段相關。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史料,或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赤曆”的主流含義為古代財政冊籍,是研究宋至清初經濟制度的關鍵詞。其他解釋可能為衍生或誤讀,需結合曆史文獻進一步考證。
奧衍邦老把戲杯瓢裱畫鋪潮劇趻踔稱美充牣出乎意料醇粹反客為主梵王罰願非譽封禅封十八姨分情破愛歸薄害蟲鴻璧觟冠幻術徽儀湖南省匠思隽李卡其攬腳聯捷倫伍盧其麥人撚抹怕羞七重圍子輕鄙清疎清心碶牐折兒社稷之臣設修詩舌實業界簌落擡轎子往常間晩實尾句惟甯威雄五籍武兩榜下黑兒向常象主宵旰圖治笑樂院本亵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