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搶米風潮的意思、長沙搶米風潮的詳細解釋
長沙搶米風潮的解釋
1910年春湖南濱湖各縣水災歉收,米價上漲,饑民湧入長沙,各家米店紛紛被搶。湖南巡撫下令鎮壓,民衆被槍殺二十餘人。數萬民衆憤怒搗毀巡撫衙門、銀行、教堂等。外國軍艦配合鎮壓,民衆傷亡慘重。清政府後以罷免巡撫,出售平價米,平息了風潮。
詞語分解
- 長沙的解釋 中國湖南省省會,城市面積平方公裡,人口.萬,其中市區人口萬,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遊,京廣鐵路線上。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機械、紡織和食品加工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湘繡聞名中外詳細解
- 風潮的解釋 風向與潮汐;一時的喧鬧沸揚之事借某種勢力鬧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風潮詳細解釋.狂風怒潮。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詩:“客遊倦水宿,風潮難具論。” 唐 儲光羲 《泊舟贻潘少府》詩:“行子苦風潮,
網絡擴展解釋
長沙搶米風潮是1910年(宣統二年)發生于湖南長沙的大規模民變事件,具體解析如下:
一、事件背景
-
天災人禍交織
- 1909年湖南洞庭湖區遭遇特大水災,疊加旱災,導緻糧食歉收。
- 清政府因《辛丑條約》需承擔巨額賠款,湖南每年分攤70萬兩,地方官吏借機橫征暴斂。
-
米價暴漲與社會矛盾
- 省内糧食短缺,但鄰近省份仍按舊例來湘購糧,加劇米價飛漲。
- 貧民黃貴荪一家因買不起米集體自殺,成為直接導火索。
二、事件經過
-
饑民暴動與鎮壓
- 1910年4月,數萬饑民湧入長沙搶米,搗毀巡撫衙門、教堂、洋行及外國領事住宅。
- 湖南巡撫岑春蓂下令武力鎮壓,外國軍艦配合清軍,造成民衆傷亡慘重。
-
清政府應對
三、曆史影響
-
加速清廷崩潰
- 事件暴露清政府治理無能,激化社會矛盾,成為武昌起義前的重要民變案例。
- 毛澤東少年時期親曆此事,稱其深刻影響自身革命意識(注:此說法需謹慎采信,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
-
中外沖突加劇
- 民衆鬥争矛頭直指帝國主義,列強介入鎮壓加深民族矛盾。
四、詞義延伸
該詞現多用于指代因社會救濟失效引發的群體性危機,強調經濟崩潰與政權失能的關聯性。
如需完整事件年表或學術研究視角,可參考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長沙搶米風潮》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指的是長沙市發生的一場突發事件,大批購買者蜂擁至米店搶購大米的情況。這是因為市場上傳出大米價格将上漲的消息,引發了民衆的搶購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長沙搶米風潮》這個詞可以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長(⺨):長字的部首為長,共有8畫。
沙(氵+少):沙字的部首為氵,共有3畫。字形中的少,共有4畫。
搶(扌+倉):搶字的部首為扌,共有3畫。字形中的倉,共有6畫。
米(⺙):米字的部首為米,共有6畫。
風(風):風字的部首為風,共有9畫。
潮(氵+少+川):潮字的部首為氵,共有3畫。字形中的少,共有4畫。字形中的川,共有3畫。
來源:
《長沙搶米風潮》一詞來自媒體報道,用以形容長沙市的搶購情景。
繁體:
《長沙搶米風潮》
古時候漢字寫法:
《長沙搶米風潮》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繁體字類似。
例句:
這次長沙搶米風潮真是令人震驚。
組詞:
長沙、搶購、風潮
近義詞:
搶購熱潮、搶購風暴
反義詞:
冷淡、無人問津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