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長沙搶米風潮的意思、長沙搶米風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長沙搶米風潮的解釋

1910年春湖南濱湖各縣水災歉收,米價上漲,饑民湧入長沙,各家米店紛紛被搶。湖南巡撫下令鎮壓,民衆被槍殺二十餘人。數萬民衆憤怒搗毀巡撫衙門、銀行、教堂等。外國軍艦配合鎮壓,民衆傷亡慘重。清政府後以罷免巡撫,出售平價米,平息了風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長沙搶米風潮是1910年(清宣統二年)發生于湖南長沙的大規模民變事件,因米價暴漲、糧食短缺引發民衆暴力搶米和破壞官府設施。該事件被視作清末社會矛盾激化的典型表現,也是辛亥革命前夕的重要社會動蕩之一。

事件背景與起因

清末湖南連年水旱災害,糧食歉收,而地方政府未能有效赈災,導緻米價持續攀升。與此同時,外國洋行與本地米商勾結囤積居奇,加劇糧食危機。底層民衆尤其是貧民、手工業者因無力購糧,生存壓力激化社會矛盾。

事件經過

1910年4月11日,長沙南門外挑水工黃貴荪因米價一日數漲、所得工錢不足購米,全家投水自盡,成為導火索。次日民衆聚集巡撫衙門請願,遭清兵鎮壓,引發全城暴動。憤怒群衆焚燒巡撫衙門、稅關、教堂及外國洋行,波及長沙城内外百餘處建築。

結果與影響

清政府調集軍隊鎮壓,逮捕并處決百餘名參與者,同時罷免湖南巡撫岑春蓂等官員。事件暴露清廷統治危機,加速了反清革命思潮的傳播。孫中山曾評價其為“民變之烈,足見清廷已失人心”。

曆史定位

該事件被收錄于《漢語大詞典》曆史事件詞條,定義為“清末因經濟崩潰引發的典型社會沖突”,其成因分析成為研究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

長沙搶米風潮是1910年(宣統二年)發生于湖南長沙的大規模民變事件,具體解析如下:


一、事件背景

  1. 天災人禍交織

    • 1909年湖南洞庭湖區遭遇特大水災,疊加旱災,導緻糧食歉收。
    • 清政府因《辛丑條約》需承擔巨額賠款,湖南每年分攤70萬兩,地方官吏借機橫征暴斂。
  2. 米價暴漲與社會矛盾

    • 省内糧食短缺,但鄰近省份仍按舊例來湘購糧,加劇米價飛漲。
    • 貧民黃貴荪一家因買不起米集體自殺,成為直接導火索。

二、事件經過

  1. 饑民暴動與鎮壓

    • 1910年4月,數萬饑民湧入長沙搶米,搗毀巡撫衙門、教堂、洋行及外國領事住宅。
    • 湖南巡撫岑春蓂下令武力鎮壓,外國軍艦配合清軍,造成民衆傷亡慘重。
  2. 清政府應對

    • 事後罷免岑春蓂,開放平價米以平息民憤。

三、曆史影響

  1. 加速清廷崩潰

    • 事件暴露清政府治理無能,激化社會矛盾,成為武昌起義前的重要民變案例。
    • 毛澤東少年時期親曆此事,稱其深刻影響自身革命意識(注:此說法需謹慎采信,未見于其他權威來源)。
  2. 中外沖突加劇

    • 民衆鬥争矛頭直指帝國主義,列強介入鎮壓加深民族矛盾。

四、詞義延伸

該詞現多用于指代因社會救濟失效引發的群體性危機,強調經濟崩潰與政權失能的關聯性。


如需完整事件年表或學術研究視角,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巴不能勾報贶邊壘駁錯采緑碴兒逞欲創業闆鋤食蟺蜎得適地祇壇訪壟黼國黻家伏雨蓋章鈎芒關給寒微黑色金屬胡髥見得江珠交儆驚急進侍衿纓棘心涓溜拘送課曆叩關兩登廉公袴賃庑劉覽貓牛民衆逆風家盤骪普化曲終奏雅三年之艾桬棠詩題釋網守信訴白獺褐桃花源記同年齒録銅線外荒唯獨聞雷失箸陿腹閑闊小不起小庭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