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由漢人組成的政府軍隊。漢兵用綠旗,故稱,又稱綠旗兵。分馬兵、步兵、水師。兵額一般在六十萬人左右,時有增減。至清末裁廢。
綠營兵是清朝時期由漢人組成的國家常備軍,因使用綠色旗幟且以“營”為基本編制單位而得名,又稱綠旗兵。其發展與演變貫穿清朝曆史,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組建背景
清朝入關後,八旗兵力不足,為鞏固統治,順治初年收編明朝降軍及其他漢人武裝,參照明軍舊制組建綠營。
兵員制度
采用世兵制,士兵父死子繼,世代為兵。鹹豐前總兵力約60萬,是八旗兵的三至四倍。
編制體系
分标、協、營、汛四級,最高為“标”(如督标、提标),下設協(副将統領)、營(參将等統領)、汛(千總等統領)。
管理機制
将領由兵部直接統轄,士兵與将領分離,防止擁兵自重。乾隆後逐漸由旗人擔任中高級軍官,形成“漢兵旗官”結構。
軍事貢獻
衰落與裁汰
對比項 | 綠營兵 | 八旗兵 |
---|---|---|
組成 | 漢人為主 | 滿、蒙、漢八旗 |
地位 | 輔助→主力→邊緣化 | 特權階級,但後期戰鬥力低下 |
職能 | 駐防地方、參與戰争 | 守衛京師、監控綠營 |
待遇 | 軍饷常拖欠,地位較低 | 享有優厚俸祿與土地 |
綠營兵是清朝維系統治的重要軍事力量,其興衰反映了清廷對漢人武裝的依賴與控制策略。盡管後期因腐敗被淘汰,但其制度設計(如分權管理)對清代軍事體系影響深遠。若需進一步了解組織結構或具體戰役中的角色,可參考等來源。
綠營兵,是指清朝時期由漢軍組成的軍隊。
拆分部首和筆畫:綠(草字頭,二畫)+ 營(艹字底,七畫)+ 兵(人字旁,七畫),共計16畫。
來源:綠營兵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末年,指的是清軍************時的軍隊。後來,清朝建立後,綠營兵成為清朝軍事組織的一部分,主要由漢族組成,負責維護國家邊疆安全。
繁體:綠營兵。
古時候漢字寫法:綠(青字頭,六畫)+ 營(火字旁,十二畫)。
例句:清朝時期,綠營兵是保衛邊疆的重要力量。
組詞:綠營、兵。
近義詞:綠旗軍。
反義詞:藍營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