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綠營兵的意思、綠營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綠營兵的解釋

清代由漢人組成的政府軍隊。漢兵用綠旗,故稱,又稱綠旗兵。分馬兵、步兵、水師。兵額一般在六十萬人左右,時有增減。至清末裁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綠營兵是清代國家常備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八旗兵共同構成清朝的主要軍事體系。其名稱及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如下:

一、 字義解析

  1. 綠:指代綠旗(青旗)。清代以八種顔色的旗幟區分八旗(滿洲、蒙古、漢軍),而漢兵則使用綠旗作為标志色,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此“綠”非指顔色本身,而是特定軍事編制的符號象征。
  2. 營:指軍隊的編制單位。綠營兵按标、協、營、汛四級建制,“營”是其核心作戰單位,由參将、遊擊、都司、守備等軍官統領。
  3. 兵:指士兵、軍隊。合稱“綠營兵”,即使用綠旗、按營制組建的漢人軍隊。

二、 詞義詳解

綠營兵特指清朝入關後,由歸附的明朝軍隊及招募的漢人組成的正規軍。其核心含義包含:

  1. 組建背景:清初為彌補八旗兵力不足并有效控制廣袤疆域,于順治年間(1644-1661)開始系統組建。
  2. 主要職能:
    • 駐防全國各省要地,維護地方治安與秩序。
    • 承擔戍守、差役(如押運、緝捕)、征戰等任務,是清廷維持統治的核心力量。
    • 與駐防要沖的八旗兵形成“八旗駐防,綠營鎮戍”的互補格局。
  3. 組織特點:
    • 兵籍世襲,但非如八旗般嚴格,可招募補充。
    • 兵額龐大(鼎盛時約60萬人),分散駐紮于全國州縣汛塘,構成密集的軍事控制網絡。
    • 軍饷微薄,常需自謀生計,導緻訓練廢弛、戰鬥力下降。
  4. 曆史地位:作為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國防主力,在平定三藩之亂、準噶爾叛亂等重大戰事中發揮關鍵作用。但至嘉慶、道光朝後,因腐敗和裝備落後,戰鬥力銳減,逐漸被勇營(如湘軍、淮軍)取代。

三、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釋義基礎)
  2. 羅爾綱. 《綠營兵志》. 中華書局, 1984. (制度與職能研究)
  3. 戴逸主編. 《清史》. 人民出版社, 2020. (曆史背景與沿革)
  4.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曆史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7. (軍事地位與作用概述)

網絡擴展解釋

綠營兵是清朝時期由漢人組成的國家常備軍,因使用綠色旗幟且以“營”為基本編制單位而得名,又稱綠旗兵。其發展與演變貫穿清朝曆史,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起源與組成

  1. 組建背景
    清朝入關後,八旗兵力不足,為鞏固統治,順治初年收編明朝降軍及其他漢人武裝,參照明軍舊制組建綠營。

    • 初期部分降軍被編入漢軍八旗,後因規模擴大,獨立成軍。
  2. 兵員制度
    采用世兵制,士兵父死子繼,世代為兵。鹹豐前總兵力約60萬,是八旗兵的三至四倍。


二、組織結構與職能

  1. 編制體系
    分标、協、營、汛四級,最高為“标”(如督标、提标),下設協(副将統領)、營(參将等統領)、汛(千總等統領)。

    • 兵種包括步兵、馬兵、水師,駐防全國各省及京師。
  2. 管理機制
    将領由兵部直接統轄,士兵與将領分離,防止擁兵自重。乾隆後逐漸由旗人擔任中高級軍官,形成“漢兵旗官”結構。


三、曆史作用與演變

  1. 軍事貢獻

    • 清前期:在平定三藩之亂(康熙)、乾隆邊疆戰争中發揮主力作用。
    • 清中期:八旗腐化後,綠營成為國防核心力量。
  2. 衰落與裁汰

    • 腐敗問題:嘉慶後營務廢弛,鎮壓白蓮教起義時已顯頹勢。
    • 近代轉型:同治至光緒年間被裁撤,部分改為巡防營;清末新軍興起後徹底消亡。

四、與八旗的對比

對比項 綠營兵 八旗兵
組成 漢人為主 滿、蒙、漢八旗
地位 輔助→主力→邊緣化 特權階級,但後期戰鬥力低下
職能 駐防地方、參與戰争 守衛京師、監控綠營
待遇 軍饷常拖欠,地位較低 享有優厚俸祿與土地

綠營兵是清朝維系統治的重要軍事力量,其興衰反映了清廷對漢人武裝的依賴與控制策略。盡管後期因腐敗被淘汰,但其制度設計(如分權管理)對清代軍事體系影響深遠。若需進一步了解組織結構或具體戰役中的角色,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度比日步涉常家長律船到碼頭車到站春困秋乏大吉單家冬天裡的春天凡材放大紙佛佛簠簋不飾咈然撫循高王海燕黃亞姑交拜輯佚帣鞴峻急苛峻苦心淚迹流子陸麥駡爹駡娘冒嫌痲疹目瞪口歪内辭黏涎子女宗判牍盤肴捧日謙衷啟明欽點輕金屬柔情綽态散句神候釋放實狀水城書問私尊團勇突擊隊土元帏室無巴壁杌棿閑情仙毬消涸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