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栗 ”。1.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抖。《素問·瘧論》:“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 宋 蘇轼 《與李公擇書》:“ 子由 近作《栖賢僧堂記》,讀之慘懔,覺崩崖飛瀑,逼人寒栗。”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王 出水寒慄,求火燎之。” 梁斌 《播火記》十:“ 馮老蘭 一說, 珍兒 臉上騰地紅起來,心上不由得寒栗。”
2.因受寒或受驚皮膚上出現的小疙瘩。俗稱雞皮疙瘩。 唐 韋應物 《淩霧行》:“霏微誤噓吸,膚腠生寒慄。” 明 瞿佑 《剪燈新話·牡丹燈記》:“生見之,毛髮盡豎,寒栗遍體,奔走出寺,不敢回顧。” 巴金 《滅亡》第十七章:“人底眼睛隻要和它們接觸一次,那個人就會連脊梁上都起了寒栗。”
“寒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án lì(注音:ㄏㄢˊ ㄌ一ˋ),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因寒冷或恐懼引發的身體反應
指因受冷或受驚導緻的身體顫抖。例如唐代詩人韋應物在《淩霧行》中寫道“膚腠生寒慄”,描述寒冷引起的戰栗感。現代用法中,可表示因極度恐懼或寒冷而發抖的狀态。
皮膚上的生理現象
特指受寒或受驚時皮膚表層出現的細小顆粒狀突起,即俗稱的“雞皮疙瘩”。明代瞿佑的作品中也曾用此詞描述類似現象。
近義詞:寒戰、戰栗、顫栗。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表達,可形容自然環境(如冷風刺骨)或心理狀态(如驚懼不安)。
需注意,此詞在口語中較少使用,更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文本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漢語詞典。
寒慄是一個動詞,用來形容因寒冷或恐懼而引起身體顫抖的狀态。 它可以指寒冷時人體受涼而發生的精神和生理反應,也可以指因驚恐、恐懼或不安而引起的身體顫抖。
寒慄的部首是“阝”,它屬于偏旁部首。寒慄一詞總共有11個筆畫。
寒慄一詞源于漢語詞語。其中,“寒”用來表示冷,冰冷的意思;“慄”表示顫抖、戰栗,表現出恐懼的狀态。
寒慄的繁體字為「寒慄」,與簡體字的拼寫完全相同。
在古時候,寒慄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寒慄的古字可以寫成「寒栗」。
1. 他看到那隻毒蛇時不由得寒慄了一下。
2. 穿得太少,他們在嚴寒中寒慄着。
寒慄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寒慄如瓜 - 形容非常害怕或恐懼。
2. 肝寒膽慄 - 形容十分害怕、恐懼。
與寒慄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戰栗、顫抖、恐懼。
寒慄的反義詞是鎮定、安心、溫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