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寒慄的意思、寒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寒慄的解释

亦作“ 寒栗 ”。1.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 宋 苏轼 《与李公择书》:“ 子由 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懔,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出水寒慄,求火燎之。” 梁斌 《播火记》十:“ 冯老兰 一说, 珍儿 脸上腾地红起来,心上不由得寒栗。”

2.因受寒或受惊皮肤上出现的小疙瘩。俗称鸡皮疙瘩。 唐 韦应物 《凌雾行》:“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慄。” 明 瞿佑 《剪灯新话·牡丹灯记》:“生见之,毛髮尽竖,寒栗遍体,奔走出寺,不敢回顾。” 巴金 《灭亡》第十七章:“人底眼睛只要和它们接触一次,那个人就会连脊梁上都起了寒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寒慄(hán lì)是汉语中一个形容生理或心理状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四部分:


一、核心释义

指因寒冷、恐惧或强烈刺激引起的身体颤抖反应,表现为肌肉不自主收缩、汗毛竖立,常伴随皮肤起鸡皮疙瘩。

生理层面:低温导致体温调节性颤抖(如“冷得直打寒慄”);

心理层面:极端恐惧或震惊引发的战栗(如“噩耗令人寒慄”)。


二、字源与构词解析


三、用法特征

  1. 书面化表达:多见于文学或正式文本,口语中多用“打哆嗦”“起鸡皮疙瘩”替代。
  2. 情感强度:程度重于普通颤抖,隐含强烈不适感(如《红楼梦》第五十回:“吓得宝玉寒慄不止”)。
  3. 修辞延伸:可形容阴森氛围(如“寒慄的寂静”)或道德冲击(如“罪行令人寒慄”)。

四、近义辨析

词语 侧重方向 典型场景
寒慄 生理+心理双重反应 严寒、恐怖事件、精神冲击
战栗 全身性剧烈颤抖 恐惧、激动
瑟缩 蜷缩式轻微发抖 寒冷、怯懦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卷第1023页。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509页。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慄”字条。
  4.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注:因古汉语词汇的在线权威释义资源有限,以上引用暂未提供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纸质/电子版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寒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án lì(注音:ㄏㄢˊ ㄌ一ˋ),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 因寒冷或恐惧引发的身体反应
    指因受冷或受惊导致的身体颤抖。例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凌雾行》中写道“肤腠生寒慄”,描述寒冷引起的战栗感。现代用法中,可表示因极度恐惧或寒冷而发抖的状态。

  2. 皮肤上的生理现象
    特指受寒或受惊时皮肤表层出现的细小颗粒状突起,即俗称的“鸡皮疙瘩”。明代瞿佑的作品中也曾用此词描述类似现象。

近义词:寒战、战栗、颤栗。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表达,可形容自然环境(如冷风刺骨)或心理状态(如惊惧不安)。

需注意,此词在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常见于古典文献或正式文本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古籍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傍边儿薄徒箥罗不外彩吹材桀菜市常主谄颜成言迟涩锄鈎崔蔡伏凉儿敷露釜灶赶车鼓涌浩酒横门椒閤金鷄独立酒醅九投聚纳鵕鹗孔揭揆构困寠列鼎而食理干翎枝临军乱政緑萼梅煤层鸣嘶诺矩罗瓢笠迫着前家后继跷垫倾抚庆隆蒛葐搉商仁义礼智若有所思石鲫失联水汽输役碎催贪狠檀注为害榲桲於乎吴谣虾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