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栗 ”。1.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素问·疟论》:“疟之始发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 宋 苏轼 《与李公择书》:“ 子由 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懔,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出水寒慄,求火燎之。” 梁斌 《播火记》十:“ 冯老兰 一说, 珍儿 脸上腾地红起来,心上不由得寒栗。”
2.因受寒或受惊皮肤上出现的小疙瘩。俗称鸡皮疙瘩。 唐 韦应物 《凌雾行》:“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慄。” 明 瞿佑 《剪灯新话·牡丹灯记》:“生见之,毛髮尽竖,寒栗遍体,奔走出寺,不敢回顾。” 巴金 《灭亡》第十七章:“人底眼睛只要和它们接触一次,那个人就会连脊梁上都起了寒栗。”
“寒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án lì(注音:ㄏㄢˊ ㄌ一ˋ),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因寒冷或恐惧引发的身体反应
指因受冷或受惊导致的身体颤抖。例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凌雾行》中写道“肤腠生寒慄”,描述寒冷引起的战栗感。现代用法中,可表示因极度恐惧或寒冷而发抖的状态。
皮肤上的生理现象
特指受寒或受惊时皮肤表层出现的细小颗粒状突起,即俗称的“鸡皮疙瘩”。明代瞿佑的作品中也曾用此词描述类似现象。
近义词:寒战、战栗、颤栗。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表达,可形容自然环境(如冷风刺骨)或心理状态(如惊惧不安)。
需注意,此词在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常见于古典文献或正式文本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古籍或权威汉语词典。
寒慄是一个动词,用来形容因寒冷或恐惧而引起身体颤抖的状态。 它可以指寒冷时人体受凉而发生的精神和生理反应,也可以指因惊恐、恐惧或不安而引起的身体颤抖。
寒慄的部首是“阝”,它属于偏旁部首。寒慄一词总共有11个笔画。
寒慄一词源于汉语词语。其中,“寒”用来表示冷,冰冷的意思;“慄”表示颤抖、战栗,表现出恐惧的状态。
寒慄的繁体字为「寒慄」,与简体字的拼写完全相同。
在古时候,寒慄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寒慄的古字可以写成「寒栗」。
1. 他看到那只毒蛇时不由得寒慄了一下。
2. 穿得太少,他们在严寒中寒慄着。
寒慄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寒慄如瓜 - 形容非常害怕或恐惧。
2. 肝寒膽慄 - 形容十分害怕、恐惧。
与寒慄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战栗、颤抖、恐惧。
寒慄的反义词是镇定、安心、温暖。
闇晦霸代日般调保圣寺罗汉塑像碧埃变齐鼈盖车常课乘风兴浪楮火寸诚大插屏打家劫舍耽惑对位二享房图燔鱼剸蛇扶卢凫亹函授大学壶口瀑布虎落魂构江鱏僭越胶胶膊膊集德沮诽飓风云口中蚤虱狂嗥篮球连村连贯蠦蜚卖国冥濛麋台莫何弗木砚妾鱼奇方泉火柔融生肉石径蕣颜澍雨送人隧道门桃浆填书筳卜土骨望阀玩奸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校抡徙跸